国家移民管理局日前发布了10项移民与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对于香港科创界而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不仅“给优惠”,更是“给机会”。这套政策组合拳,打得相当“准”,既解决了眼前的“痛点”,也为长远发展铺路。本文从短期与中长期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新政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影响,是为香港的人才流动彻底“拆墙松绑”。特别是“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此举远不止扩大人才库的容量,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流动的“质地”。
短期效应:从“人才库”到“人才活水”
搞科创,最怕的是“等”,最需要的是“快”。一个灵感的火花,往往就在一次不经意的会面、一场临时参加的研讨会中被点燃。过去,内地的专才或学者要来港交流,需要提前规划申请,整个过程带有相当的计划性,欠缺弹性。这种模式,往往会错失许多即兴的、思想碰撞的机会。新政策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从过去的“预约制”彻底变成了“即时制”。
一位身在北京的顶尖科学家,可以随时决定下午飞来香港,参加第二天的学术会议;一位在香港的风险投资者,可以即日约见来自杭州的初创公司创办人。这种“话走就走”的便利,使得思想交流、技术切磋、资本对接的频率和效率,都将呈指数级增长。
这就好像将我们连接内地人才网络的通讯系统,从过去的“拨号上网”一举升级为“光纤入户”。带宽和速度的根本性跃升,带来的是质变。
人才,不再是储存在一个巨大“人才库”里等待被动调用的资源,而是变成了源源不绝、双向奔赴的“人才活水”。这种高频率的互动,不仅为香港带来内地最顶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让香港真正成为一个思想激荡、创意迸发的“反应场”,整个创科生态的活力将被大大激活。
中长期布局:筑巢引凤,打造“超级增值器”
如果说激活人才流动是新政的“头盘”,那么其更深远的战略意图,则在于推动企业、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香港打造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创科“超级增值器”。为何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相当成功的企业,会想来香港发展?答案就在于,香港拥有短期内难以被覆製的三大核心优势,而新政策放大了这些优势的吸引力。
首先,是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IP)保护网。科技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就是其专利、源代码等无形资产。香港的法律体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IP保护制度。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完善,更是一整套成熟的注册、认证、仲裁及执法生态。内地企业可以将其核心专利在香港注册,这份注册的权威性受到全球主要市场所承认。这等于为他们的创新成果提供了一张通往世界的“安全证书”,让他们可以安心在香港进行核心研发,再将产品行销到全世界。
其次,是前沿科技的合规“快证”。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飞速发展,全球的监管与合规要求也日趋严格。内地企业“走出去”,就要面对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复杂的法规挑战,时间和金钱成本都相当高。香港的监管环境早已与国际接轨,拥有大量熟悉国际合规的法律和咨询专才。内地公司可以利用香港作为其国际业务总部,在一个规则明确的“沙盒”环境中,使其产品和服务快速符合全球标准,大大降低了他们“出海”的门槛和风险。
第三,是全球资金“集散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优势远不止于港交所。这里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家族办公室。一家内地的“独角兽”企业,在香港可以接触到充沛的国际基金,用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去估值,为其全球扩张“泵水”。这种“融通中外”的资本优势,是香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来看,香港的角色定位便十分清晰:我们不仅是“超级联系人”,更是一个“超级增值器”。香港将内地最富活力的创新要素(技术、人才、企业)作为“输入”,再通过法律、合规和金融体系进行“加工增值”,最终“输出”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诚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与京津冀、长三角的重叠性不算高,但这恰恰成就互补,而非竞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上的优势,来辅助香港发展我们有优势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形成“科研在全国、增值在香港、生产在湾区”的高效协同模式。
今次新政给了香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主导这种融合。香港科创界必须要主动出击,积极扮演“织网者”的角色,将政策红利用到尽。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唯有乘势而上,以更开阔的视野、更进取的姿态,方能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地位,写下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