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近期发表了《2025年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报告》,数据始终有参考价值,其中内容笔者有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但感到市场上对报告的信息未有全面了解,在此先陈述报告的重点:
报告显示,香港楼价过去一年下跌7.9%,而在过去10年间累计下跌2.2%,引致本港楼市泡沫风险评分明显下跌,最新为0.44分,低于0.5分的指标水平,等级由“中等风险”降至“低风险”。
报告以购买60平方米或650平方呎的市中心附近住宅单位为目标,香港最新楼价与收入比率为14,即楼价中位数是市民年收入中位数的14倍,是报告所有城市中负担最高,不但比迈阿密和三藩市高出约两倍,亦超越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悉尼等大城市。
香港实际楼价较2021年下跌近28%后开始稳定,与上一个高峰相比,较低的房价提高了房屋的相对可负担性。而在金融海啸后至新冠疫情前的时间,香港的泡沫指数处于1.5至2.5分之间,10多年来一直被评为“高风险”。最新的最高三个高泡沫地方分别是美国迈亚密(1.73分)、日本东京(1.59分)和瑞士苏黎世(1.55分)。
尽管香港泡沫低,但报告仍指出香港楼价高。楼价与收入比率相当于14年收入(超越一众城市排第一),楼价与租金比率相当于约30年租金。
市场购买力被低估
以上是笔者陈述报告中理解的重点,以下则分享个人的看法:
首先,报告指出香港楼市泡沫进入“低风险”水平是重要的,但必须要补充的是,香港楼价的下跌本质不是传统泡沫爆破,因为香港过去一段长时间有实施“楼市辣招”去抑压楼价,实际上香港楼市的泡沫不是低,而是“负泡沫”。即是在没有泡沫之下,楼价再进一步被压缩。这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将来楼市回复的时候,楼市是不需要像泡沫爆破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回复;香港的总存款量(M3)在楼价下跌的时候仍然不断增加,这正是反映了笔者以上的观点。
其次,笔者想说一个成熟的社会,其购买力不是全部由“打工仔”去决定的,尤其是一个成熟的金融中心,除了打工仔,还有外来资金、资产等等重要元素去影响购买力。
再次,至于市民年收入要较长时间才能买到单位,这一点是否能反映该城市难以“上车”?亦是未必的!因为有关报告是引用了650呎近市区的单位作标准,而且没有按揭,这标准绝对是中上产或较高收入人士的目标,所以运用普通打工仔的收入作评估的推演,并不准确。
(作者为祥益地产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