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银行业在“十五五”时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构。
“十五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构。银行业将从传统信用中介向综合化服务提供商转型,从依赖息差收入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从传统风控模式向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演进。这场转型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
低利率环境持续、科技金融崛起、数字化转型加速等因素将共同重塑行业格局。
淨息差收窄直接挑战传统盈利模式。“十五五”时期政策利率中枢可能进一步下降,宏观经济压力加大带来实体需求仍相对偏弱,在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导向下,贷款利率仍将下行。考虑到适度宽松的货币与优化的财政政策组合有助缓解息差压力,随着“反内捲”政策推进、经济恢复、高收益资产配置增加及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预计淨息差降幅将逐年收窄。
资产质量压力加大,局部风险易恶化。关税政策波动加剧了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的违约风险;汇率波动也使得银行涉外业务、外汇资产和离岸人民币业务面临更大波动,境外风险可能向境内传导。经济结构转型期间信用风险上升,房地产新模式转型和地方债务化解可能影响银行内部稳定性,增强政府对银行兜底的依赖。利率下行也加剧了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敞口。
智能风控与合规管理要求升级。随着业务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深入,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面临新挑战。数据安全与模型风险成为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关切,金融机构将积极构建“数字免疫系统”以提升安全性。汇率波动加剧和地缘政治风险传导,进一步提高了跨境合规与金融制裁风险。
市场多重竞争格局正在深化。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加速金融版图扩张,以移动支付为例,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成为主要支付方式;部分互联网平台凭借线上审核便利性,抢占小额信贷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去中心化金融(DeFi)加速重塑金融服务格局,在借贷、交易、支付等核心领域提供替代方案,对传统银行形成多维度挑战。未来,非银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通过DeFi进入传统银行业务领域进一步加剧竞争。
发掘增长新引擎
科技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政策支持下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崛起。“十五五”期间,在政策支持和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广阔。具体来看:
1)信贷模式向“投行思维”转型,投贷联动产品创新加快;2)科技产业并购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并购融资有望成为科技金融新兴重点领域;3)随着监管层面对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从事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的大幅扩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及投贷联动业务将有显著增长;4)科创债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提升,延长债券期限、设置含权结构、债转股等创新产品有望探索推出,将更好匹配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绿色金融迎来极为广阔的投融资机遇。“十五五”期间,绿色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高碳产业绿色转型全面加速。绿色金融将迎来广阔机遇。1)绿色信贷在高基数基础下,年复合增长率约10%,期末余额达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占总贷款比重约20%。2)转型金融加快发展,重点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3)碳市场建设提速,未来银行有望参与碳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创新发展面临新的契机。
数智化转型将打开效率提升新空间。银行业正经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新一轮跨越,大模型和智能体成为最佳跳板。AI智能体已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头部银行已实现“通用大模型+垂类模型+智能体”的技术架构落地。智能体将从两个方面提升效率:一方面提升内部协同效率,从员工的“数字分身”逐渐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端到端流程的“数字员工”;另一方面推动客户服务升级,便捷性、个性化、交互性有望跨越式提升。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差异化金融需求。一是老龄化带动养老金融市场扩容。养老金规模持续上升,智慧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养老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税务筹划与跨境配置需求显著增长。二是代际观念变迁推动消费金融稳步扩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文旅、冰雪等领域增长迅速;老年群体对便捷、安全、舒适的金融服务需求上升,催生“养老+金融+医疗/旅游”等跨界合作。
财富金融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随着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和房地产投资属性减弱,财富管理成为金融资产配置主渠道。“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发展将为权益基金、指数基金等产品带来机遇。高淨值人群仍是重点服务对象,资产规模超30万亿元;老年群体对稳健收益型养老理财产品需求迫切。
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的跨境金融及供应链金融需求。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跨境金融发展机遇。开放措施推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以及跨境资产配置需求不断增长,跨境投融资市场将保持稳步扩大。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供应链金融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全球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链主”企业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将带来新增投融资需求。关键节点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补链、固链和强链过程中也将产生更多融资、结算等个性化金融服务。
转型多元化经营
业务模式加速变革。数字技术将深度重构公司、零售、机构与同业业务发展。公司业务从“资金中介”到“产业数字伙伴”转变,推动产业数字化、风控升级及政务产业融合。银行通过“项目贷款+供应链金融”组合模式增强产业链渗透与客户黏性。零售业务从“产品中心”到“全场景生态运营”转变,重点发展数字消费、服务零售及财富管理与养老金融。同业业务从“交易中介”到“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变,强化数字生态共建与机构客户服务,非标压降促标准化产品创新。
盈利模式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未来五年,非利息收入将成为驱动国内银行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将加快轻资本业务布局,理财、投行、代销、支付等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非银子公司(基金、租赁、投资等)贡献提升。资产负债配置方面,贷款增速趋缓,信贷投向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金融投资与权益、另类资产布局深化;负债端通过主动管理与期限优化压降成本。成本管控成为提升盈利韧性的关键,银行将借助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进智能化运营与风险管理,精简流程、降低运营与不良成本。
数智化转型成为“必答题”。未来银行业将以安全为底线、以创新为驱动,全面推进金融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首先,AI大模型在智能客服、风控、反欺诈和流程优化等领域深度融合,全面赋能银行经营体系。其次,银行持续创新客户服务与营销模式,构建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生态。再次,数智化转型有效提升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增强经营绩效、综合竞争力及风控合规能力。最后,银行加快推进跨界科技合作,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开放式创新不断深化。
优化区域布局驱动收入增长。一是全球化布局深入推进。头部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加速海外市场渗透,进一步深耕“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区域,通过“境内外联动”、跟随企业出海等强化跨境服务能力。二是优化重点区域布局。银行业进一步加大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力度,抢占未来增长制高点。
客户服务模式将深度重构。客户结构分层加速,Z世代成为核心客群,线上化依赖增强,个性化、体验化和嵌入式金融需求突出;老龄化背景下,“银发金融”快速发展,财富管理、传承及健康保障成为重点。高淨值人群追求专业化、全球化的综合财富管理,新市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长尾客群的适应性金融需求持续扩大。银行需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开放银行生态将成为主流趋势。未来五年,开放银行通过延伸银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用户体验,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其通过API接口将银行服务嵌入社交、电商、生活服务等第三方平台,提供无缝金融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唐建伟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越秋为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