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供给新论/大力提振消费的五个抓手\滕 泰

2025-11-07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消费补贴最好的方法,不是指定商品,而是指定人,也就是把消费补贴转成收入补贴。

  展望未来五至十年,考虑到国际环境,以及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走势,如果国内消费还保持4%,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总需求不足的局面恐怕很难扭转。“十五五”期间要化解总需求不足风险,消费增速必须达到5%以上,甚至6%以上才行。

  “十四五”期间,对消费的认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转变。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学术界和决策层对提振消费需求的认识还不够。真正重视提振消费,是从2022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明确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把促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到2024年,有了1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以旧换新”补贴,今年则把提振消费作为经济任务之首,“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

  从GDP的占比看,国内消费占比要从现在54%至55%左右,提高到2030年的60%以上,则需要将居民消费占比从现在的40%左右,努力提升到45%甚至50%,实现“上台阶”式的增长。

  过去这几年,尤其是去年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对提振消费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变化,如果从学术角度观察,都是线性的、边际上的微小变化,消费增速和其在GDP的占比,并没有根本性的提升。

  “十五五”期间提振消费,怎么从一个线性的、边际上的小改善,变成一个“上台阶”式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目标,以下五点很重要。

  第一,要重视国有资产的作用。目前中国国有资本权益超过百万亿元,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拥有这么庞大的国有资产。如果把它用好,有条件用来改善社保,实现这个目标。

  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增加国民福利的案例,可以参考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三家国有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每年把其盈利的50%拿来分红,居然能贡献该国财政收入的15%至20%。中国这么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对财政收入和提升社保水平,是不是应该做出更多的贡献?

  善用资本市场功能

  第二,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之前的改革已经为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做好了准备。我们不能忘记之前国有股全流通和划转社保的改革都已经完成,而且付出了几万亿成本。

  2000年,第一次讨论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笔者曾建议把国有股变成优先股直接流通,跟普通股不一样,不冲击存量市场,但优先分红,成为当时证监会规划委选出的八大方案之一。后来由于股市低迷,全流通改革暂停。2005年重启股权分置改革,最终选择了送股补偿方案,国有股要流通,就需要给普通投资者送股,平均每10股送3股、4股,最后才获得了流通权。所以,国有股不是天然就流通的,是送了几万亿的股权后才可以流通的。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到2020年末,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所以,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为实施国有股权划转社保基金铺平了道路,现在只要宣布扩大范围、提高些比例,再拿出10%至20%来补充社保基金,就可以把农村居民养老金从现在的220元左右提升到500至1000元。

  现在资本市场市值是100多万亿元,到2030年至少达到200万亿元,国有股权自然水涨船高,完全有条件利用国有资产流通,或者划转社保,或者分红,来解决城乡居民社保的问题。当然,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牛市还会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所以提振消费,尤其是推动消费有上台阶式的增长,一定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让14亿人都能享受到资本市场繁荣的好处。

  第三,要发挥好消费补贴的作用。去年15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也好,今年3000亿元也好,都发挥了很好的促消费作用。但是跟50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占比才多少?相对140万亿元的GDP来讲,其能产生多少影响?所以消费补贴一定要提到万亿以上,只有万亿以上的消费补贴才能真正发挥看得见的作用。

  “大力提振消费”已经被列为今年重点经济任务之首,在“十五五”规划中也一再强调,可如果做财政预算时钱不往这儿安排,几万亿、几万亿地全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提振消费的政策重要性怎么体现呢?只有万亿以上的消费补贴才有作用,这个资金来源不必多说,只要减少低效无效投资、减少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一年可筹集几万亿元。

  消费补贴的方式也可以改善,“以旧换新”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再往后,无论是家电还是汽车,边际效应肯定递减。消费补贴最好的方法,不是指定商品,而是指定人,也就是把消费补贴转成收入补贴。

  当然,也可以发通用消费券,三个月或半年不用过期作废。但不论是发钱还是发消费券,一定是跟人挂钩,而不是跟商品挂钩。凭什么补贴汽车和补贴家电,却不补贴理发或餐饮?6亿中低收入人群中,有的买不起手机,有的买不起汽车,就享受不到补贴,但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恰恰是这6亿中低收入者,那怎么给他们补贴呢?就是给他发钱或者发消费券,他们爱买什么就买什么。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指定。

  所以,笔者建议消费补贴要从几千亿规模提升到万亿规模,发放的方式要从指定商品补贴变成收入补贴,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补贴。

  降息降准 扩张流动性

  第四,要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一年过去,降息只有一次,降了0.1%。在通货紧缩的挑战下,年轻人找工作困难,企业盈利下滑,这叫逆周期调控吗?能起到扩张性的作用吗?能提振消费吗?

  降息、降准的力度多少合适?狭义货币供应(M1)增速要达到10%以上才叫扩张性政策。去年M1增速是负增长,现在到了7.2%,很快就到10%。M1增速与资本市场活跃高度相关,投资者买股票不能用定期存款买,必须用现金和活期存款。M1与消费市场繁荣和投资增长也高度相关,消费者买面包,企业买原材料都得用M1。所以这个流通中的现金加活期存款才是交易的需求、交易的准备,它是领先指标。

  但是当前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还是3.00%,利率还有很大下降空间。80万亿元的居民信贷,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话,就减少8000亿元的融资成本;160多万亿元的非金融企业信贷,利率降1个百分点,就少支付1.6万亿元的利息成本;100多万亿元的中央和地方负债,利率降1个百分点,财政就少付1万亿元利息,消费和民间投资不就起来了吗?所以货币政策还有极大的作用和操作空间。

  最后,我来谈一下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作用。区别于“萨伊定律”(Say's Law)以及美国80年代等老供给经济学,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不是所有的供给都能创造等量的自身需求,尤其是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供给只能创造递减的需求;而新供给和供给扩张阶段,则能创造递增的甚至成倍的新需求。

  必须强调的一点,不论怎么去提振消费,都不能违背经济学原理。影响消费的因素包含几个变量,短期消费是收入、利率、税收的函数,长期是新供给的函数,与这些变量无关的其他措施可能都没有用。也就是说,如果居民实际收入不变、利率不变、税收不变,新供给不变,表面上促消费活动搞得很热闹,实际上只是消费需求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在这儿增加的消费,就是在别处减少的消费,如果不可能从宏观上增加消费需求总量,那这些促消费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