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扩大内需战略的部署,应全方位统筹谋划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信心,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及促进民营经济等方面着墨,从源头上细化落实扩内需战略部署。
中国已完成“十四五”时期确立的关键指标,为“十五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现实问题仍存。对此,中国需要把握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机会窗口,既要防范潜在的“脱钩”风险,也要加快拓展经贸朋友圈。
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客观、战略规划措施务实,兼顾现实条件和内外环境,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同时还强调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和目标不动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中国加快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要位置,凸显其作为实体经济根基的极端重要性。具体来看,规划建议明确“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提法在过往多有提及,如今在“十五五”时期再次重申另有深意。
“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加快显现。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1)《建议》强调了制造业的重要性。2024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维持在25%,远超主要大型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为10%、14%、21%),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十五年保持全球第一,未来将加快推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的“含金量”将持续巩固提升。
(2)《建议》明确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十四五”期间中国通过大规模的科技投资及研发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研发支出来看,2021-2024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从2.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了3.61万亿元,增幅达28.9%,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强度来看,同期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43%增至2.68%,增幅达到0.25个百分点,排名世界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11%),接近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2.73%)。
另一方面,中国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广泛兴起,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还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建议》提出“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些重点领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预计围绕这些重点领域的创新体制、财税及金融支持将加大。具体有四点战略部署:
(1)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包括“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以及“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2)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3)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4)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
扩大内需与持续开放
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部署更具针对性。《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的结合,首提“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目标,全方位统筹谋划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信心,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及促进民营经济等方面着墨颇多,从源头上细化落实扩内需战略部署。
在宏观经济治理层面,《建议》提出“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有四点值得关注:
其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议》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现投资于人、建设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并强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其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议》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及“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同时涵盖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系列举措。其三,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建议》强调“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以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预计有望增强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扩大就业及消费基数。其四,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建议》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并强调“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先手棋”,扩大对外开放意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建议》延续二十届三中全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表述,强调“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尽管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但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离不开开放合作。面对大国博弈和“逆全球化”,《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作了新的部署,首要的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这一提法表明中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具体来看,《建议》提出“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以及“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着重突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包括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包括上海浦东引领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已有贸易、投资和进入开放等政策试点,预计“十五五”时期相关开放措施将更多、开放力度也会更大。《建议》同时提出有关贸易创新、双向投资合作及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除了重申各类贸易优化升级措施之外,还专门强调“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和“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两项内容,前者呼应的是增强“投资中国”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后者则定位于服务高质量“出海”。
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
《建议》强调了“十五五”时期各项战略部署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锚定的是2035年的远景目标。从经济增速的绝对值来看,“十三五”时期中国GDP平均增长5.78%,“十四五”时期未设定增长目标,但实际平均增长预期在5.5%左右,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的阵痛期较长。如何提高潜在增速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十五五”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期“十五五”时期隐含的增长率在4.5%至5%区间内。
《建议》提出的中心任务很明确,战略部署具有系统性,一方面延续“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连续性,比如扩内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措施更加细化,另一方面根据内外形势变化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比如针对国内大循环的系统性布局,将能够确保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国际比较而言,后发国家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绝非易事,特别是作为大型经济体,实现中长期的平稳增长更加困难。显然,多数转型国家遭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如何避免落入这两个陷阱?“十五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在于“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以此“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顶,其后便重申“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此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
总而言之,《建议》为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关键五年扎实推进各项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落地,将为实现“十五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更好的基础,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