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扩大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促进数实融合、优化投资融资支持等方面13项政策举措,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力量,民间投资贡献了全社会投资半数以上的体量,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引擎。民间投资凭借种种独特优势,得以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也长期在稳经济、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吸纳就业人口 促进消费
第一,稳固增长底盘,强化经济发展韧性。
民间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压舱石”,其持续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民间投资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特性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效填补投资缺口,并且能够与政府投资形成互补合力,继而为经济稳步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还直接关系到就业容量与民生稳定。民营企业作为民间投资的主要载体,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通过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中来,可以凭借以工代赈等方式扩大就业容量,如此既保障了居民收入稳定,又增强了消费能力,形成“投资→就业→消费”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民生基础,增强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韧性。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驱动产业升级迭代。
民间投资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民间投资在实践当中一直立足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积极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新兴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凭借市场敏感度高、决策效率高的先天性优势,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手。例如,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以一众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快速布局前沿赛道,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涌现,这本身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结构优化的生动诠释。
第三,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民间投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和实践主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展现出强劲活力。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能够更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中的创新机遇,而一众高科技民营企业在芯片、AI应用、数据中心、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投资也极大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民间投资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并在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通过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得以让民间投资成为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重要纽带,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继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第四,完善供给体系,契合民生消费需求。
一方面,民间投资在社会领域的拓展可以有效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助力“投资于人”的发展导向落地。例如,在教育、医疗、养老、讬育等民生领域,民间资本的参与不仅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更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民间投资的介入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可以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具体而言,民营企业贴近市场且反应灵活,能够快速捕捉消费升级趋势,在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大投资,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仍有不少“痛点”制约民间投资的发展壮大,如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未完全破除、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与预期不稳、要素保障与营商环境仍有短板等等。
为此,只有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够充分激发出民间投资的活力,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而此次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恰逢其时,一系列举措既直面民间资本“准入有壁垒、运营无保障、融资遇瓶颈”等核心症结,又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市场生态,继而提振市场信心;这既是对民间资本历史贡献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其未来潜力的坚定支持。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见效,民间投资必将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