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十五五”时期,民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变化,以系统性变革响应高质量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民营经济在各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五”期间,预计中国民营经济将呈现一系列重大趋势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系列民营经济制度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呈现八个新趋势。
趋势一:《民营经济促进法》提振企业家信心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法》以系统性制度设计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部法律首次将民营经济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并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总则,从根本上确立了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一突破性立法终结了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身份焦虑”,进一步稳定了民营企业家预期,增强了其发展的信心。
完善法律保障 增投资信心
法律实施后,相关部门迅速牵头制定七个方面53项配套政策,以更好发挥法治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未来随着实施细则的持续细化和司法案例的不断丰富,民营企业家将更深刻地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理念,从而坚定发展信心,更有底气加大长期投资、投身科技创新。当政策与市场主体双向奔赴,当社会对民营经济的价值共识不断凝聚,企业家的信心必将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趋势二:民企面临的行政壁垒将逐步消减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资质审批等领域面临“玻璃门”“旋转门”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从政策支持向法治保障的系统性升级,其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化、竞争规则平等化、区域协作制度化,打造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于民营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民营经济面临的行政和区域壁垒将逐步破除,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将持续优化,越来越多具备实力的民营企业有望在上下游整合、产业集聚、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趋势三:民企现代化治理体系将日趋完善
民营经济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必须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的瓶颈,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实施为民营企业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升级管理模式等方面带来全新发展契机。法律明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构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治理架构。
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将更加重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机构的规范运作,同时通过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专业顾问等方式,提升企业运行、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另一方面,法律将持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全社会监督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等民营经济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趋势四:民营经济加快转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
近年来,民营经济面临“内捲式”竞争的困局,而破解该问题的关键路径就是要实现从低端竞争到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在推动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民营企业通常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快速纳入生产过程。例如,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众多民营企业突破了半导体、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在数智化赋能方面,各类民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加速普及,为众多中小企业数智化改造降低了成本;在绿色技术领域,民营企业也为能源结构转型、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了力量。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的良性循环发展,民营经济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
趋势五: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带来的金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促进法》的出台将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方面,法律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平等对待民营企业,开发适配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增强信贷供给、信贷周期与民营企业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为各类型民营企业提供“量增、面扩、价降”融资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再投资能力,提升资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的金融资源。未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将更加多元,融资可得性得到改善,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趋势六:民营企业人才队伍质量持续提升
民营企业“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的投资现象长期存在,制约了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才成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赋予了民营企业与国企同等的人才政策、荣誉资质、发展机会,为民营企业实现“引才渠道拓宽、育才体系完善、留才环境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全球人才竞争,民营企业自身也将持续增加人才资源投入,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将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构建适配企业战略的人才生态。随着人才政策的持续落地和企业人才资源的不断投入,民营企业将逐步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趋势七:民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迎重要机遇期
尽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调整,但中国民营企业正以更加开放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经济,成为重塑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也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
从政策支持维度看,国家在资金融通、行政审批等方面积极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从海外需求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众多尚待满足的需求。无论是传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望成为未来民营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增量市场。
趋势八:民企将打造更多世界级品牌
在创新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正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包括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近年来,民营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上不断发力。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众多民营车企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品性能飞跃,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更凭借创新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又如,生物医药领域,百济神州、百利天恒、舶望製药等生物医药企业打响了“中国管线”的世界知名度。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民营企业具备了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实力与机遇。未来将会有更多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以卓越的品质和创新的技术,在全球市场树立起中国品牌的新形象,成为世界级品牌阵营中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民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变化,以系统性变革响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在法治保障中稳预期、创新突围中谋转型、治理升级中强动能,开放合作中拓空间,从根本上重构企业成长观,由追求规模增长朝着实现全面提升的发展观转变,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