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前往浙江乌镇参加了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的生态合作社群合作官,我亲身见证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现象:当决赛路演完成后,投资者和企业伙伴立即围绕来自全球晋身决赛的团队展开商讨。这不是仪式性表扬,而是实时的经济价值创造。七年来,这个赛事模式已为参赛项目引入985亿元(人民币,下同)融资,培育了21家独角兽企业和4家上市公司。这个数字令人深思:香港应是否有能力建立类似的认可机制?
投资者面对大量初创企业,难以有效评估质素。尽职调查既昂贵又耗时。当项目获得由领域专家评审的认可,就向市场发出强而有力的质素信号,大幅降低投资者的搜寻成本,加速资本配置。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正需要这种可信的认可机制,将全球资本引导至大湾区的创新项目。
认可不应局限于颁发奖项。更重要的是提供多元化的持续价值创造途径,例如:演讲机会让创新者展示专业见解,建立行业影响力;客户配对协助项目开拓市场;项目展示平台提升能见度,吸引潜在合作伙伴;投资者对接则直接促成融资交易。这些机制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支援系统,将认可转化为持续的经济价值。
有效的认可机制必须建基于清晰的价值评估标准。首先是本地效益,项目能否为香港创造就业、培育人才、提升技术能力?其次是全球影响,项目能否在国际市场产生竞争力,为香港建立全球创新声誉?第三是产业带动,项目能否为其他科技企业带来实质影响和效益,产生生态系统的乘数效应?这种三维评估确保认可不仅奖励个别项目的卓越表现,更着眼于整体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
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是人才。因此,认可机制必须聚焦于团队和个人,而非仅仅企业实体。香港的科创生态目前面对人才吸引和保留的挑战。许多优秀的技术专才和创业者在小型初创或研究机构工作,市场能见度不足。通过系统性地认可团队和个人,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具活力的人才生态系统。
同样重要的是,认可只有在由真正的领域专家进行评审时,才能创造经济价值。真正的领域专家能够评估技术可行性、识别真正的创新、评价团队能力、理解市场潜力。香港在金融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专家。挑战在于系统性地动员这些专家参与创新评审工作,他们的参与赋予认可机制可信度,这种可信度直接转化为投资者信心和市场价值。
传统竞赛按年度举办,项目参赛、颁奖、然后等待下一届。这种分段式模式存在重大局限:得奖者获得短暂关注但缺乏持续支援,生态系统在竞赛期间以外保持碎片化。最有效的认可机制应该从离散的届次演变为持续运作的生态系统基建。
乌镇的模式正朝这个方向演进,建立了“全球生态合作社群”平台,提供全年支援,并设立全球合作官等正式角色,确保持续的配对和促进工作。香港将得益于系统性采用这种持续生态系统的方法:建立永久性平台,持续发掘优质项目;提供多层次的认可类别;运作全年的支援平台连结项目与资源;推动接轨全国性和国际比赛;建立强大的校友网络;定期召集社群进行知识分享;追踪和公布长期成果以展示经济影响。
搭建专业评审平台
香港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认可平台,并实施专业化的赛道设置,对应本土的战略产业;全年运作的认可机制;公开认可团队和个人;由香港顶尖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全面的生态支援平台,连结投资者网络、企业合作机会、监管指导、人才招聘支援和市场准入协助,以及强大的社群网络,让获认可的创新者持续互动、合作和指导他人。
笔者建议政府、创科园区、业界组织等现有机构合作,先行试点,逐步建立成熟的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应该积极推动创新文化的建设。通过媒体报道、教育机构合作和公共论坛,让创新在香港社会中变得可见和受到赞赏。当年轻人看到创新者获得认可和庆祝,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创新事业。
认可机制不是仪式性的荣誉,而是创造可衡量价值的经济基建。香港要强化作为大湾区国际创新枢纽的定位,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建。认可机制是必要的基建,与实体创新园区、研发资助或人才计划等同等重要。
这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但凭借这届政府由上至下对创科发展的长远和广阔视角,各持份者应该拥抱这种积极的转变,而非停留在原有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公平而有效的认可系统,香港将会培育出许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小龙”。在全球创新领导力的竞争中,能够建立优越生态系统基建的经济体将会胜出。
(作者为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