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渊谋远略/强化湾区科创协同 加速研发成果落地\袁 渊

2025-11-20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可凭借深化“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广州制造的协同模式,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作,共建“广深港科技走廊”。

  中美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达成贸易缓和共识,既为香港科技产业带来了关税减免、市场开放的直接利好,也带来了地缘政治博弈下技术封锁、供应链重构的潜在挑战。在此背景下,明确香港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对于香港巩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地位、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大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香港土地面积有限,且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尽管特区政府推进北部都会区和新田科技城建设,规划容纳500家科技企业,但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预计2028年才能建成,短期内难以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的研发空间已接近饱和,部分科技企业因缺乏扩展空间而选择迁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导致优质资源流失。

  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土地资源稀缺还推高了运营成本,香港的写字楼租金、工业用地价格均处于全球前列,增加了科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高昂的租金成本可能使其难以维持运营,制约了创新创业活力的释放。

  香港科技产业以研发和应用为主,制造业环节薄弱,缺乏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支撑。这导致香港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转移到大湾区城市进行产业化,不仅增加了转化成本,还可能造成核心技术流失。例如,香港高校研发的一项新型传感器技术,因本地缺乏量产能力,最终选择与深圳企业合作生产,香港仅保留研发环节,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机遇。

  产业链不完善还导致香港科技企业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度较高,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面临着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例如,香港的电子元器件企业主要依赖内地和台湾地区的上游供应商,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香港面临着来自大湾区城市之外,也要迎接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激烈竞争。深圳、广州等城市出台了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供高额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支持等,吸引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新加坡凭借优美的居住环境、稳定的政治局势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成为全球人才的重要聚集地;美国则通过H-1B签证计划、高薪待遇等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香港的人才政策优势逐渐减弱。尽管香港的人才计划吸引了大量人才抵港,但部分高端人才因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薪酬竞争力而选择离开。例如,某国际知名人工智能(AI)专家原本计划入驻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但因深圳某科技企业提供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广阔的研发平台,最终选择迁往深圳。

  香港的教育体系以通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科技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香港的高校虽然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但缺乏针对科技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香港的年轻一代对科技产业的关注度不够,选择科技行业的年轻人比例较低,导致本土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香港本土培养的科技人才,因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迁往海外或大湾区城市,导致人才流失。数据显示,香港科技人才的年均流失率约为8%,其中以30岁至45岁的骨干人才为主,这对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强化核心技术创新

  首先,聚焦核心领域,强化技术创新。AI与数据科学方面,可依托数码港AI超算中心的算力优势,重点发展大模型训练、工业AI、医疗AI、金融AI等应用领域。推动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AI大模型联合实验室,开发针对特定场景的专用大模型,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加快AI应用场景落地,在医疗领域,推广病理分析系统、AI辅助诊断工具等产品,扩大在香港及海外医院的应用范围;在金融领域,优化AI智能风控系统,提升欺诈识别率和贷款审批效率,为银行业务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在工业领域,与大湾区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等,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示范区,依托河套合作区,探索“数据分类分级+安全评估”的跨境数据流动模式,推动医疗、金融、物流等领域的数据共享。加强与APEC成员的合作,参与AI监管框架和技术标准制定,提升香港在全球AI治理中的话语权。

  半导体与微电子方面,加快元朗微电子中心建设,完善8吋碳化硅衬底与12吋硅基芯片中试线,提升衬底量产良率至90%以上,打造大湾区半导体中试基地。联合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组建“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链联盟”,共建共享研发平台和生产设施,攻克碳化硅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氮化镓功率器件等核心技术。

  吸引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重点引进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制造等企业,完善半导体产业链。支持本土半导体企业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芯片研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与国际半导体企业的合作,在非敏感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和联合研发,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其次,深化区域协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打造河套合作区跨境创新高地。发挥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的独特优势,深化“法制、税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高端科研项目和人才入驻。建立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联合内地与香港创投资本,重点支持大湾区科创企业,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完善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工程,提升通关效率,释放更多科创空间和人才社区配套。

  另一方面,强化大湾区产业链协同。深化“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广州制造的协同模式,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作,共建“广深港科技走廊”。推动香港的科研机构与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东莞的制造业企业、广州的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香港科学园、数码港与深圳高新区、广州科学城等园区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立大湾区科技人才库,实现人才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双向认可,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再次,完善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1)强化土地与空间保障。加快北部都会区和新田科技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优先保障科技产业用地需求。推进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新增研发和产业空间,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工改工”、“工改科”等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出科技企业租金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初创企业和重点领域企业,给予最高50%的租金补贴,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建设更多人才公寓和配套设施,为科技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

  (2)优化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扩大“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覆盖面,优化人才签证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吸引更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推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创业补贴、培训机会和发展平台,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梯队。加强与内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优化香港的教育体系,增加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和荣誉表彰。

  (3)加大资金支持与金融创新。扩大“前沿科技研究支持计划”、“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行更多科技主题绿色债券,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优化港交所“科企专线”,降低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帮助更多科技企业实现融资。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融资渠道,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早期科技项目。推出“科技信贷担保计划”,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融资难问题。

  (作者为外资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