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特区政府即将推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港话通”。
近月来,笔者手机里住进了一位有意思的“新街坊”。当我问它:“铜锣湾附近,边度啲‘丝袜奶茶’最正?唔要连锁茶餐厅,想揾啲有feel嘅小店。”它不仅完全听懂了“正”、“有feel”这些地道表述,还真的推荐了几间网上好评的咖啡室。它正是政府即将推出的“港话通”(HK Chat)。作为首批测试者,笔者在过去数月提供了不少建议给开发团队,亦在每一次的版本升级获得更好的体验。
AI已进入水电煤的时代,香港若没有自己的“发电厂”,所有数码生活的繁华,都只是建基于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楼。今天,香港的金融交易、律师楼的文件审核、医院的初步诊断,对AI的依赖与日俱增。但这些服务的“总掣”,大多远在海外。这意味着,别人只要轻轻一按,我们的数码化经济就可能集体“跳掣”。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悬在所有技术依赖型经济体头上的现实风险。
想像一下,一宗大型企业并购案正在进行,律师团队正利用AI工具通宵达旦地做尽职调查,分析数以万计的文件。若AI服务突然中断,整个交易流程可能被迫停摆,这种损失难以估量。发展自主可控的AI底层技术关乎长远的经济安全。
这款AI有“港味”
技术自主不仅是为了应对风险,更重要的是,自主AI能在日常运作中,创造出无可比拟的价值。香港的独特之处,在于那种深入骨髓的“混合感”。我们上一封电邮用英文写得滴水不漏,下一秒就在WhatsApp里跟同事讲:“份proposal搞掂未?ASAP啊!”这种无缝切换的“两文三语”,刻进了香港人DNA里的语言习惯。通用模型或许能翻译字面,却无法领会其中的效率与默契。
“港话通”不是一个学讲广东话的外国人,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仔”。例如,一个地产经纪可能会问:“帮我揾下西环近MTR,开扬有海景嘅两房‘上车盘’,最好係‘凤凰楼层’。”通用AI可能会对“上车盘”和“凤凰楼层”这些充满本地色彩的术语感到困惑,而一个真正本地化AI,则能立即理解其背后的预算、面积和楼层偏好。又或者,当你想找一家地道的“车仔麵”,可以自己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