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香港中小企一直面对资源缺乏的问题。随着AI应用的普及,中小企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从而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香港中小企普遍面对营运成本持续上涨、市民消费外流等经营困境,急需升级转型以巩固竞争力。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提升中小企的营利能力,却是大家都非常关心又头痛的问题。
现时香港共有超过35万家中小企,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98%以上,并为约1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当中绝大部分(97.5%)都是从事服务业。若人工智能(AI)恰好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力工具,能够在多方面支援中小企营运,例如分析数据、预测市场趋势、智能客户服务等,从而达至“降本增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令企业从传统经营转型至智能营商,可望为中小企增添发展动力。
下文希望为所有商会、尤其中小企业界简单介绍和分析当下的发展趋势。
各地以AI推动产业升级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AI同产业发展相结合,抢占AI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是从国家发展的高度要求企业尽快通过AI实现升级转型,为企业、产业发展指明进路。
有调查显示,接近三分之一(31%)的受访者已在业务营运中采用AI,另有四成中小企正积极探索或规划相关技术应用,以提升营运效率及竞争力;而2025年第四季“渣打中小企指数”整体投资趋势亦显示,多数中小企预期本季增加投资的重点为数码转型项目,例如“资讯科技系统”、“机器及设备”、“与电子商务或数码科技相关的培训”、“整体员工培训”,以及“线上市场推广”,显示企业正积极透过数码转型提升长期竞争力。由此可见,中小企有意将AI融入核心业务及实际应用AI,关键是如何落实,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支持。
2023年,新加坡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National AI Strategy 2.0),旨在进一步利用AI提升个人和企业、包括中小企的竞争力,为行业建立AI平台推动应用,实现行业转型;吸引全球AI人才并将从业员增加至1.5万人;营造与AI发展相适应的监管环境,提升AI安全性和弹性。
更早时期,新加坡推出数码领袖计划(Digital Leaders Programme, DLP),为2000家已具备一定数码化能力的本地企业提供AI支援方案和高达50%的资金,使它们能够在营运中利用AI,迄今已有超过600家公司从中受益。
英国亦于2024年推出一项AI技能提升先导计划,支持专业和商业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为员工提供AI技能培训,企业只需承担50%的培训费用。
在内地,中央政府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AI应用已广泛渗透到智慧城市、智慧制造、医疗、教育等二十多个细分领域。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超过3000家医疗机构;在工业领域,AI驱动的质检系统能实现微米级缺陷识别。
AI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化、有效率地处理诸如资料输入和输出、数据分析处理等繁琐重复的任务,企业可以减少对额外人力的需求,继而提高效率,转化为更低的营运成本,亦让员工从繁琐重复的任务中释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规划营销策略和创造业务成长等更高价值的活动。
在新加坡,有35%的本地企业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加大对AI的投资,以促进销售和行销工作。对于消费者而言,AI在购物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近一半(49%)的新加坡消费者使用过ChatGPT等AI助理进行购物及寻找饭餐灵感。
不仅如此,AI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衡量其客户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即时数据细分受众、追踪绩效并实现个人化推广。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高达六至八成的企业已经利用AI工具来改善客户服务、销售和营运效率。
搭建营商交流平台
在政府方面,可联同数码港、大学等,开发AI营商方案,资助业界使用:参考新加坡和英国为企业提供AI支援方案和员工技能培训的经验,香港特区政府可以延续并优化“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又或将“BUD专项基金”的资助范畴延伸至员工修读数码营销及电子商务的培训课程,资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应用AI,以及提升员工相关技能。
事实上,香港有三间大学的AI专业排在世界前20位,政府可以联合数码港、大学、行业更积极地开展AI培训讲座并提供支援方案,为重点行业提升营运技术。
创造有利法规环境,确保AI在符合法律框架下应用:随着AI应用的扩展,香港需要建立整全的法规框架,包括AI发展及应用、数据隐私保护、演算法透明度、责任归属等,使企业和消费者在合法框架内安心应用AI。
政府可以参照《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强调营造适宜AI发展的监管环境,发布AI应用指引和最佳实践,确保消费者权益和资讯保安。这样既能保护中小企免受法律风险,也能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AI技术在香港的健康发展。
宏观层面,可以搭建平台,供香港与内地、其他城市企业就AI营商交流经验。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应发挥“内联外通”的优势,搭建AI营商交流平台。政府可与贸发局、商会及行业协会合作,举办AI应用论坛、技术分享会和对接会,邀请内地周边城市、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分享成功经验。甚至可建立线上资源库,展示最佳案例和制订应用指南,促进AI知识流通。通过该等平台,本地中小企既能紧贴国际AI应用趋势,亦能把握与内地市场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区域AI产业发展。
企业层面,可以因时制宜,业务过程全链条应用AI。香港实体经济应拥抱电商平台,发展线上零售。透过电商平台的演算法,将优质产品精准推送给潜在用户。随着京东、拼多多等内地电商平台攻港,内地商品做到零运费直送到港,同样的物流链,香港的商品亦可透过平台补贴或较低的价格扩展内地市场。此外,企业可在供应链、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等环节应用AI,例如利用AI预测需求以优化库存、通过聊天机器人提升客户体验,善用AI分析消费习惯数据,灵活调整销售策略。
个体层面,员工要学习相关技能。中小企可以参考内地及国际相关行业的经验,让员工学习如何运用AI营商,实现业务与人才协同发展。
AI营商为各行各业带来不少好处,中小企可将自动化节省的人力成本转向产品创新研发、市场开拓及提升客户体验,例如客服人员从接听电话升级为一对一专门服务,促使企业摆脱“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实现从效率提升向核心竞争力强化的转变。
由此可见,AI营商是中小企提升竞争力的有力办法。香港虽然在AI应用上仍有进步空间,但拥有优秀的人才和国际化优势。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则应灵活变通,主动拥抱AI转型,建设本地AI人才队伍,将技术红利转化为业务成长。唯有政府与企业携手同行,方能助力中小企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实现升级转型,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转挑战为机遇。
(作者周文港为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张伟光为大湾区发展基金会高级研究主任;徐谕为大湾区发展基金会助理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