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链能讲堂/比特币大跌 清算杠杆资金\付 饶

2025-11-25 05:02: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比特币价格从10月初约12.6万美元的高位,到跌破9万美元,回撤幅度接近三成,基本抹去今年涨幅。

  近期比特币大跌并非一次简单的“情绪崩盘”,更像是一场发生在宏观、资金与市场结构三重维度上的“再定价”。比特币价格从10月初约12.6万美元的高位,一度跌破9万美元,部分时段甚至接近8.7万至8.9万美元区间,回撤幅度接近三成,基本抹去今年涨幅。这一次,比特币用自己的“变脸速度”明确告诉市场:它首先是一种高β风险资产,其次才是被赋予各种叙事的“数字黄金”。

  首先,真正把行情从“高位盘整”推向“深度回调”的,是宏观预期的急剧扭转。美联储在最近一次议息会议及此后的官员发言中,对进一步降息保持谨慎,市场原本对年底宽松的“乐观押注”被迫降温,美元走强、美债收益率回升,全球风险偏好同步收缩。对无息资产而言,利率并非抽象的宏观变量,而是直接参与定价的“机会成本”:当无风险收益率显著抬头,投资者对高波动资产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比特币自然首当其冲。

  第二层冲击来自资金结构的反向流动。过去两年,被寄予厚望的现货比特币ETF在本轮下跌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多家统计显示,11月以来,全球加密相关ETF出现接近30亿美元淨流出,美国头部比特币ETF单日赎回纪录屡被刷新,仅一只产品在单日就出现逾5亿美元流出,而10月底以来部分产品累计赎回规模已达十多亿美元。ETF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把原本隐性的机构行为变成了“每日公示”的资金表:当数据持续转为淨流出时,市场会本能地把它解读为“聪明钱在撤退”,从而形成自我强化的负向循环。

  第三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整个加密市场的“风险资产篮子化”。过去六周内,全球加密资产总市值大约蒸发了1.2万亿美元,跌幅约四分之一;比特币自10月高点回落近三成,与部分高估值科技股、AI概念标的调整节奏高度同步。这也说明,在机构化持有比例上升之后,比特币不再以“独立周期”运行,而是越来越被纳入同一套全球风险资产的资产配置框架之中──当投资组合需要整体降风险时,它与高β科技股一样,被按下的是同一颗“减仓按钮”。

  但真正决定跌势是否会演变为“踩踏”的,并不是新闻标题,而是市场内部的杠杆与结构。本轮暴跌前,10月的单日大规模强平早已为这次调整埋下伏笔。有统计指,当时全市场杠杆仓位在一天之内被动平仓近200亿美元,留下大量被动减仓后的碎片化持仓与脆弱的订单簿流动性。在此环境下,只要宏观稍有风吹草动、价格跌破关键整数关口(如10万美元、9万美元),挂在这些价位上的止损和保证金警戒线就会被集中触发,交易所的强制平仓程序以机械方式加速抛售,形成典型的“清算瀑布”。

  在现货层面,长期获利盘与“企业金库化”比特币的减仓行为,同样加重了本轮回调压力。此前在4万至8万美元区间建仓的大量长期持有者,在价格翻倍并创出新高后,本就处于明显盈利状态;当宏观不确定性抬升,落袋为安是理性的选择。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与机构在过去一年里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甚至通过杠杆为其融资,当利率回升、价格回调,就会出现被动减仓。

  从“避险”属性 变为高风险工具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一轮深跌至少传递出三大信号。一是,比特币的“避险资产”叙事正在被修正。无论是ETF资金流向,还是与黄金价格、科技股走势的相关性,都显示出比特币更接近“高风险成长资产”,而不是“类黄金”的纯避险工具。

  二是,宏观政策与地缘经济事件,已经成为左右比特币中期走势的核心外生变量。从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担忧,到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变化,再到全球科技股估值的阶段性修正,原本属于传统金融的“关键词”,如今都直接映射进比特币价格。

  三是,杠杆结构比单一利空更值得警惕。当杠杆在关键价位高度堆积时,哪怕只是一次预期微调或技术破位,都可能触发连锁清算,把“可控的调整”放大成“难看的暴跌”。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与其事后追问“到底是哪条消息害的”,不如在事前更系统地评估:当前价位上的杠杆密度有多高,清算链条一旦启动,会否击穿本轮行情的关键支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的长期逻辑就此终结。供给减半带来的稀缺性、机构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新一轮合规框架在全球不同司法辖区的落地,都将为价格提供新的支撑。但必须承认,在被市场纳入主流资产池的那一刻起,比特币就已经失去了早年“与宏观无关”的纯粹性,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映照全球流动性的涨落、风险偏好的收放。

  (作者为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执行董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