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航迹经纬/香港航运中心的涅槃与重塑\王永新

2025-11-28 05:02: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当香港成功将自己从一个物理“枢纽”升级为一个全球航运的“价值生态系统”时,今日关于吞吐量多与少的争论,都将成为历史的一个小小注脚。

  当全球航运界的目光习惯性地聚焦于货柜吞吐量排名时,香港“跌出前十”的现状似乎成为无需辩驳的衰败证明。但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笔者必须指出,这种论调不仅是短视的,更是对“国际航运中心”内涵的根本性误解。

  将航运中心等同于货柜码头,无异于将金融中心等同于纸币印刷厂。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集资本、信息、法律、技术和创新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香港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它需要的不是对昔日“吞吐量之王”荣光的哀悼,而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与战略涅槃。

  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率先发起一场认知革命: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早已从“货物处理能力”的比拼,升维为对全球航运要素“资源配置权力”的争夺。香港的当务之急,并非在货量红海中徒劳挣扎,而是要在全球航运价值链上完成一次深刻的战略涅槃,重新锚定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本文将论证,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由多个功能中心有机融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香港的未来,在于协同大湾区,系统性聚合五大要素: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高附加值货物集散中心、国际航运规则制定中心、高端航运机构聚集中心、与亚太航运人才流动中心。本篇导论将搭建分析框架,指明战略方向,为后续系列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石。

  硬实力 软实力 新实力

  全球航运业的格局正在经历一场静默但深刻的“大分流”。航运中心的功能与价值,依据其核心竞争力,发生了结构性分化。

  从“层级模型”到“网络模型”

  传统上,我们以吞吐量为标准进行线性排名。而今,更科学的模型是将其视为一个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同节点扮演不同角色:流量节点(货物集散中心):以新加坡、上海、深圳为代表,追求物理世界的物流效率与规模经济,是贸易流的“主动脉”;权力节点(规则与资源配置中心):以伦敦为极致典范,是资本、信息、法律与标准的“中枢神经”,掌控着行业的价值分配与游戏规则。创新节点(科技与人才中心):正在新兴的节点,如奥斯陆、鹿特丹在绿色科技、新加坡在数字化的探索,它们是驱动行业未来的“创新引擎”。

  一个顶尖的全球航运中心,必须是这多重节点的强大复合体。上海的雄心在于此,新加坡正趋近于此,而伦敦则长期占据了“权力节点”的顶峰。

  三维竞争力:评估航运中心的新框架

  要理解上述节点,需基于新发展格局和新质生产力理论,引入硬实力、软实力、新实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硬实力是骨骼与肌肉,是港口设施、业态聚集与海事工程等物理基础;软实力是大脑与神经,是航运金融、海事仲裁、教育科研与知识产权的掌控力;新实力是血液与活力,是驱动行业绿色化、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

  香港的困境在于,其硬实力因成本与竞争而相对削弱,软实力面临伦敦与新加坡的上下夹击,新实力的培育则尚在起步。然而,其破局之道,也蕴藏于此三维之中。

  善用优势 错位发展

  在香港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我们能看到其独特的战略位置。

  对标伦敦:权力节点的差距与机遇

  差距:伦敦是“软实力”的绝对王者。其积累数百年的法律体系、市场标准、人才网络与品牌信誉,构成了最深的护城河。香港在航运金融的广度、海事仲裁的全球公信力上,仍有差距。

  机遇:香港拥有伦敦没有的庞大实体经贸腹地和“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优势。它完全可以成为伦敦与庞大中国市场之间的“超级解码器”,将国际规则与中国实践无缝对接。

  对标新加坡:全能型标杆的挑战与路径启示

  挑战:新加坡政府在战略前瞻性与执行力上堪称典范,成功在“流量节点”和“权力节点”之间取得了平衡。香港在政策合力、数字化与绿色转型的基础设施布局上,显露出滞后。

  启示:新加坡证明了政府主导的生态系统建设至关重要。香港需要同等力度的战略决心,但应发挥其金融市场更深、资本流动更自由的优势,走一条差异化道路。

  对标上海:国家战略下的互补与竞合

  竞合关系:上海代表的是国家力量驱动的“全能型”崛起,其在吞吐量、造船业和国内航运金融创新上势不可挡。与上海进行同质化竞争是香港的战略陷阱。

  互补定位:香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普通法体系、国际化的司法独立、自由的资讯流动和高度开放的营商环境。这决定了香港与上海的关系应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上海深耕国内大市场,香港锚定国际高规则。

  港五方面构建生态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香港建设未来国际航运中心的路径清晰可见:它必须超越“港口”的物理范畴,以整个大湾区为依托,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航运生态系统。其核心支柱,便是以下五大中心的协同建设。这不仅是本系列的导论,更是后续深入探讨的总纲。

  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重塑“资本与信息的权力”

  这是航运中心皇冠上的明珠。香港必须重振并升级其航运金融、保险与交易业务。重点在于发展绿色金融、ESG-linked船舶融资,并利用其信息自由优势,打造权威的航运定价指数与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全球资本进入航运业和行业信息交汇的首选地。

  高附加值货物集散中心──定义“新硬实力”

  香港的码头业务需从“规模之争”转向“价值之争”。未来应聚焦于处理高价值、高时效、高复杂度的货物,如航空货运、冷链、跨境电商产品,以及受国际严格监管的药品和危险品。这要求其与大湾区港口群形成“前店后厂”的协同模式,香港做“精品店”和“订单处理中心”,内地港口提供强大的集疏运支持。

  国际航运规则制定中心──掌握“话语权”

  这是香港对标伦敦的关键。首先,要大力提升香港海事仲裁的国际化程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全球顶尖仲裁员与案件。其次,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航运业在绿色、数字化领域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从规则的“追随者”变为“共创者”。再次,要大力推进AI技术在航运全领域包括高端海事服务业的应用,以数智化重新定义航运业务流程,引领未来潮流。

  高端航运机构聚集中心──打造“产业雨林”

  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需要多元化的物种。香港须吸引和培育各类高端航运机构,包括船东保赔协会、国际航运组织分支机构、船舶管理公司总部、航运科技初创企业等,通过政策优惠和生态营造,形成机构聚集的“热带雨林”效应。

  亚太航运人才流动中心──汇聚“最强大脑”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香港应建设成为亚太地区航运精英汇聚、交流与成长的中心。通过完善移民政策、与世界顶尖海事院校合作办学、举办高规格行业论坛等措施,让全球顶尖的航运法律、金融、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此“近悦远来”。

  结论

  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场关乎其全球城市地位的决胜之役。它要求我们彻底告别对货柜吞吐量的路径依赖,拥抱一个更为宏大和动态的“生态系统”愿景。

  本系列开篇之作,旨在擘画这一宏伟蓝图的总纲。后续文章将分别深入探讨“五大中心”的建设路径、政策瓶颈与破解之道。我们将用详实的数据、犀利的分析和可行的方案,论证香港如何能凭借其“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背靠大湾区的腹地支撑、与国际完全接轨的营商环境,在这场全球航运价值链的重构中,不仅守住地位,更能开创一个引领未来的新纪元。

  当香港成功将自己从一个物理“枢纽”升级为一个全球航运的“价值生态系统”时,今日关于吞吐量的所有争论,都将成为历史的一个小小注脚。这正是我们这一代航运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