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人行二级市场购债 即将成行\李灵修

2024-04-25 04:02: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迎来发债高峰期,可是商业银行“胃纳”空间有限,或者需要人行出手承接。

  开年以来,中国长期国债利率持续走低,特别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5厘以下,并连续创出历史纪录。这一趋势反映出,大量市场资金“淤积”债市,不利于信贷扩张之余,亦蕴含潜在金融风险。也因此,人民银行有望“接棒”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

  本周二(4月23日),中国财政部于《人民日报》撰文指,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官方部门相继表态

  当日晚间,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人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官方部门集中表态,坐实外界有关“人行购债”的猜测。笔者也在上周六(4月20日)发表文章《人行或调整货币调控方式》,预测未来货币调控方式将由降息转向购债。其背后主要逻辑在于,内地迎来发债高峰期,但商业银行“胃纳”空间有限,需要人行出手承接。

  上述判断具体表现在债市层面,就是长期国债利率的持续走低。人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就指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其后,也有内媒报道称,人行与政策性银行座谈时再次提及“长久期资产的利率风险”。

  长期国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反映的是投资者长期信心的变化,但亦受到短期供求因素的扰动。目前以国债为代表的高等级信用债在市场上备受追捧,暴露出金融机构“资产荒”的现实处境。

  疏通债市资金“淤积”

  在投资收益率普遍下滑的环境中,商业银行为对冲自身淨息差收窄的压力,倾向于大笔购入长期国债这样的“安全资产”。然而,大量资金锁定在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遭遇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冲击,很容易出现收不抵支的局面。

  2023年3月爆出的硅谷银行事件,就是“惰性投资”的典型案例。彼时,硅谷银行动用大量资金囤积美国国债与抵押支持债券(MBS)──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但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不仅硅谷银行手中的债券大幅减值,而且其主要客户(科网企业)估值收缩、争相裁员,不断提取账户上的存款,又进一步加重了银行负债端的资金压力。两方合力之下,硅谷银行最终暴雷、陷入流动性危机。

  截至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发行量的64%、地方债发行量的86%。子弹可谓已经“打满”。商业银行未来还须面对信贷需求不振、行业内卷加剧等挑战,很难再扮演购债主力军的角色。而人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也有望压缩“M2-M1”剪刀差,起到防止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的功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