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提振内需 需先增居民收入\李灵修

2024-06-15 04:02: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央政府发行超长期国债,目标之一就是“活化”闲置储蓄资金。

  内需不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反映在家庭层面的表现就是“易储蓄、难消费”。日前中央政府发行超长期国债,目标之一就是“活化”闲置储蓄资金,促进内循环更加顺畅。未来希望在加大基建投资的同时,也能够补贴居民消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面临六大困难,排名首位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会波及到政府、企业、家庭三大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具体反应链条如下:居民减少消费支出,导致企业营收与利润下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拖累社会就业与政府税收;政府财政收缩,又会影响居民与企业的收入。

  市场屡现价格战 揭示需求不足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也曾提出过一个“节俭悖论”理论,大意是:当所有人都选择勒紧裤腰带生活,社会总需求会随之低迷,引导大家的收入进一步下滑。所谓愈节俭愈贫穷。

  对于普罗大众来讲,内需不足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价格下跌。后疫情时代,国内商家加剧内捲,厂家之间动辄大打“价格战”,但低价策略未能挽回销情。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眼见一间间车企“大放血”,不少买家选择持币观望,因为都认为过两天买的价格会更低。楼市炒家经常讲“买涨不买跌”,也是这个道理。

  官方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的判断,自2022年9月开始,PPI同比增长已连续21个月为负,生产端的价格压力甚大。最新统计显示,5月份PPI同比-1.4%,较上月回升了1.1个百分点,但今次的跌幅收窄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涨价,特别是受到国际有色金属价格走高的刺激。须注意的是,5月份下游制造业PPI环比跌幅扩大,反映出大宗商品涨价未能有效传递至终端销售,反而加重了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

  增加家庭补贴 刺激消费

  在笔者看来,若想转变市场消费倾向、提振社会总需求,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预期。自2000年以来,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维持在45%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通常在60%,美国达到83%,印度为77%。可见,中国还有不小的追赶空间。

  中央政府上月发行了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获得投资者踊跃认购。鉴于特别国债不记入赤字,也不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外界普遍认为这笔资金应该下发给地方政府,用于基建、民生等投资项目。但现时内地公共设施建设接近饱和,投资回报率整体下降,地方政府与央国企的投资动力不足,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也有限,一味地加大投资力度,很难实质性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基建类标的,从论证、立项,再到招标、投产,投资周期耗时漫长,短期内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能换种方式,能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部分补贴给家庭部门,相信在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同时,亦能够极大提振内需。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为家庭部门发放补贴,考虑到基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很容易将这笔补贴转化为实质购买力,可有效破解“没钱消费”、“不敢消费”等现实性难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