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趋势投资的秘诀/牛市第一期:在怀疑中上涨\胡总旗

2024-08-15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牛市的起点,在于市场被蹂躏摧残、集体阵痛的极点。牛市第一期是“怀疑”期,投资者还未从熊市第三期的阴影中缓过气来,脆弱的心灵仍然笼罩在恐惧中。熊末牛初,判断市场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是领先指标,基本面是滞后指标。熊市见底时,微观基本面往往很不理想,不能以此作为牛熊研判的依据。如果一定要等到基本面改善才加仓,往往比较滞后。

  历史上的股市见底信号有:(1)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往往跌到历史分位10%以内;(2)M1见底回升,降准或降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开始发力;(3)热点涣散,市场漠视好消息;(4)成交量极度萎缩;(5)社保基金入市;(6)上市公司频频回购、大股东和高管增持;(7)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类股票;(8)强周期股在跌时抗跌,涨时领涨;(9)机构仓位在历史低点;(10)新股停发或降印花税;(11)市场对于一些超预期的明显利空因素已经完全钝化,没有再继续做出下跌反应,这也是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现象。这是市场跌不下去的征兆,也是熊市即将结束的信号!

  A股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崩盘下跌时,成交量仍有186亿元(人民币,下同)。辗转下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点见底,当时成交量逐渐萎缩到53.8亿。这四年间,虽然政府不断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经济只是缓慢复苏,市场对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存有疑虑,股市持续低迷,此时成交量持续萎缩,出现人们所说的“地价地量”。这期间市场虽有反弹,但从周K线图上看,则明显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一而再的打击,让大众已对股票失去兴趣,大家都不想提起股市的伤心事。

  2005年6月6日,股指呈现低开高走单日反转形态,之后连日量价齐涨。部分趋势投资者和市场少量聪明资金及机构投资者先知先觉,看到市场被大幅低估,而且感受到政府对股市的呵护之心,开始逐步建仓优质股,由于抛盘减少,少量的买盘已不知不觉逐步把市场底部往上抬高。不过,这种持续的升势是微弱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成交量也小幅放大。难得的赚钱效应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市,整个市场交投逐渐活跃。

  这时候,上市公司业绩开始好转,股权分置改革政策也逐步为投资者所认同,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此时,一些长线价值投资者开始吸纳大盘蓝筹股。股指从2005年6月6日上涨到2006年9月,到达1700点左右,可视为牛市第一期,耗时15个月时间,股指在怀疑声中犹犹豫豫地上涨了约70%。此时,市场成交量从底部的53.8亿元逐步上升到几百亿元规模。

  一般而言,熊市末期、牛市初期出现以下迹象,我们可以谨慎看多:在熊市中,正向次级运动创新低点时,成交量通常应该放大,所以次级运动跌势中的成交量一旦持续缩小,代表空方力量已逐渐衰弱。此时如果次级运动的跌势没有创新低,反弹的幅度愈大,熊市发生反转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果反弹超过前一拨跌势的100%,即升穿前个峰顶,则熊转牛信号更加明确。随之而来的是,牛市的第一个正向次级运动中通常出现大成交量,且明显大于先前的次级运动。换言之牛市开始的成交量将大于先前熊市的次级反弹运动成交量。

  股价涨成交缩 是买入时机

  牛市初期的迹象有:一段时间的底部缩量盘整,低位突然放巨量,股价上升时成交量稳步放大;股价上升初期,出现巨量阴线而股价没有深幅回调,当股价再突破前高则代表上涨趋势延续;行情启动之初,股价大涨而成交量严重萎缩时是买入时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