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人行购债的双重目标\李灵修

2024-09-05 05:01: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目前国债规模30万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持有三分之二。\MJ制图

  人民银行上周接连公布两起“国债操作”,引发市场诸多猜测。在笔者看来,人行重启购债蕴含两层含义:一是人行通过“买短卖长”,加强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管理;二是丰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排除成为月度常规操作。

  8月29日,人行披露《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2024]第173号》显示,从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特别国债;8月30日又公布了《国债买卖业务公告[2024]第1号》,表示本月向部分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淨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须指出的是,上述交易均为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商业银行转手买卖国债,并不属于量化宽松(QE)的范畴。《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明确规定,人行不得在一级市场认购国债。而在二级市场上,人行也曾有过购买国债的历史。

  2007年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期限主要为10年和15年。其中,第一期与第七期为定向发行,合计1.35万亿元。定向发行的特别国债由农业银行购入,其后全部转售予人民银行。

  十年后的2017年,人行对部分特别国债到期续作,其中一批债券的规模高达4000亿元,期限7年,利率3.6%。今年8月29日到期后再次续作,由于人行是等额滚动发行,对资产负债表不造成扰动,对债市利率亦不存在任何影响。

  阻止长债利率下行

  相较而言,8月30日的“国债操作”意义更为重大。由于人行淨增持了1000亿元国债,被视作主动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背后更肩负着双重目标:

  首先,从操作手法来看,人行买入短债的同时卖出长债,相当于美联储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的逆向版本,旨在阻止长端利率的下行趋势。今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目前10年期债息跌破2.2%关口,创近20年新低,明显偏离合理水平。

  笔者8月17日撰文《国债牛市为何引发监管担忧?》指出,在“资产荒”与“紧财政”的夹击之下,各路资金疯抢国债。官方担心“硅谷银行事件”危机重演,多次公开提示相关金融风险。

  据Wind统计,截至二季度末,内地市场纯债基金规模达7.93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2731万亿元;持有人户数从6678万户增加到了7754万户左右,增加逾千万户。面对市场需求的汹涌澎湃,人行势必要提高长债供给。

  料成常规货币投放工具

  其次,从国债规模看,国债交易有望成为常规性货币投放工具。回顾历史,人民币发行的“锚”经历数轮更迭。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官方结汇制,人行积累了庞大外汇储备,而人民币发行主要也与外汇占款绑定。2014年之后,官方取消强制结汇要求。人行的外储下降“缺口”由一种名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资产填补,其实就是人行通过MLF、SLF、PSL等工具向商业银行举债。但近年来金融去地产化的趋势显著,银行信贷出现了严重收缩,人行需要为人民币重新“下锚”,国债无疑是最好的替代选项。(详见5月25日刊文《做大国债市场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债的市场规模达30万亿元,商业银行的持有量为三分之二。按期限划分,银行持有的国债中约有一半的期限超过五年(见配图)。根据估算,人行仅从四大行手中就能借到约3.5万亿元的国债,这也为后续的流动性操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