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汽车品牌淘汰赛进入白热化\李灵修

2025-01-04 05:01: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地不少车企虽然录得销量增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盈利却出现倒退。\AI制图

  内地车企陆续公布2024年业绩,多家公司的整车交付创出历史新高。粗略计算,新能源车整体销量大概率突破千万大关。但在低价内捲的大环境下,全产业链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缩。

  截至去年前三季度,仅有4家上市公司淨利增长录得正值(见配图)。照此趋势,今年或有更多新能源车品牌出局。根据现有披露数据,当下谁是内地车圈老大还存争论。若以批发销量计(车企交付经销商),比亚迪全年累计销量达427.2万辆,冠绝同行;若以终端销售(经销商交付消费者),上汽集团全年累计463.9万辆,排名第一。

  电车品牌亏损加剧

  惟不争的事实是,新能源车即将全面赶超传统油车。乘联分会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内地油车共销售1066.3万辆,同比下滑15.1%;电动车累计销售959.4万辆,同比增长41.2%。两者仅有百万辆的差距。此消彼长之下,传统车企、特别是合资品牌的销售数据不甚理想。去年前11个月,上汽通用销量降幅高达58.6%,广汽本田降幅也有30.4%。一汽大众、东风日产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2020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曾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比超过50%。但实际情况远超预期,去年7月份内地新能源车的单月销量就超越了传统燃油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1.1%;到了11月份,渗透率进一步上升至52.3%。

  不过,受制于行业内部的严重内捲,销量的上升并没有带来盈利的改善,不仅传统油车企业利润萎缩,电车品牌的亏损也在持续扩大。刚刚倒闭的极越汽车欠款70亿元(人民币,下同),此前出局的威马汽车负债200亿元,吉利旗下的极氪、领克也因为财务压力而进行合并。就连美国电车生产商特斯拉,去年在中国市场也发起多轮促销,目前旗下最畅销车型Model Y后轮驱动版的起售价已降至23.99万元,创下该车型全球市场的最低价纪录。

  内捲竞争步履不停

  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艰难求生。近期车企CEO争相走向前台,希望获得外界更多关注:或是高调直播,打造个人IP后再流量变现;或是ALL IN人工智能,迎合资本偏好借机炒作股价。而汽车供应链企业境遇更加悲惨,强势车企通常会将降价压力转嫁给供应商,并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挤占后者的现金流,使得众多上游公司的经营举步维艰。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去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捲式恶性竞争。”但市场惯性很难减缓,就在上月27日,比亚迪率先打响本轮降价潮第一枪,宣布由当日起到今年1月26日,旗下秦PLUS EV荣耀版限时优惠1万元。本周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均有跟进。其中,零跑汽车推出5000至1.5万元的现金红包,理想推出购车置换补贴兜底权益政策,用户可享受每台车1.5万元的现金补贴。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商品争相降价貌似能够刺激购买欲,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厂家“降价走量”的经营策略通常会抑制市场需求。就如电车企业掀起的降价潮,看似是“放血”大酬宾,但也会促使潜在买家持币观望,因为趁早入市反而吃亏,过两天价格可能更低。楼市炒家津津乐道的“买涨不买跌”,也是这个道理。(详见去年8月3日B4版《价格内捲不是消费者的福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