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核弹引致全球震惊及市场动荡,前文已谈到这将导致美国经济“衰涨”并触发危机并祸及全世界。这还将推动更深远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及产能布局的大重组,关键是美国能否重振制造业。
这方面的一些新动向值得留意,首先是美国企业在海外产能将大受打击。苹果(AAPL)及特斯拉(TSLA)等更成了重灾户,因产品返销美国将受关税阻压。跨国企业多年经营的“离岸”业务可能一朝垮掉。二战后美国引领西方将产能外移以降成本,造就了东亚(如四小龙)及拉美(如墨西哥、巴西等)的工业化,而美国工业则空洞化。现时特朗普反向而行强调“返岸”(reshoring),更以关税核弹来推动,很可能令长达大半世纪的“离岸”时代走向终结。如是则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转折点。
同时这次许多低成本生产国的关税率甚高,可达30%至40%以上。这一招对美国及西方企业将加重打击。近10年许多西方企业盛行“中国+1”策略,即在以中国为主产地外再加至少一个较重要的低成本生产地以降风险。并形成“绕道入美”,避开美国对中国入口的高关税。许多内地企业和早前进入内地的台企港企,都是“绕道”的积极参与者,现在却不行了,被特朗普一网打尽。其实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国政府打击中国货入口便有“中国+N”公式,就是针对某产品提高关税时除中国外加上其他国家如越、柬及孟加拉等,因为诸国的生产多由内地或港台企业转来,从内地入口大部分部件组装。拜登时代便曾就光伏板入口加税,在中国外想加上越柬,但因要推绿化能源故网开一面,放过越柬。现在特朗普索性将N变为全世界以杜绝漏洞。
美生产高度依赖入口材料
最终关键是会有多少制造业投资流入美国。特朗普自夸已获5万亿美元投资承诺,有多少可落实大有疑问,且不少与关税无关,是本来就要的。美国企业有愿意扩产者,但也有明言不会。海外企业已有裁员停步者,马克龙更呼吁欧洲企业暂停在美投资。情况的发展仍待观察,但可肯定赴美投资(无论美企或外企)都面对一系列负面因素:(一)美国政经前景差不确定性甚高。(二)担心特朗普政策多变,关税政策也有不确定性。(三)美国成本太高。无论劳工及其他成本都高,如台湾评论指在美设芯片厂比在台投入与建设时间都是两倍。现时再加上入口的部件材料等均要加关税,令成本更高,而美国生产很多投入物品均依赖入口。因此海外生产再加关税仍有可能比在美生产化算。(四)若真能引入较大量投资,生产将面临人力人才及物资等各种要素短缺问题,争抢下令成本更高。
总之,美国要重振制造业殊非轻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