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特朗普关税谈判“露出马脚”\李灵修

2025-05-10 05:01: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驶往美国的集装箱船数量大幅下滑,意味着美国商品市场收缩的来临。\AI制图

  赶在与中国开展关税谈判之前,特朗普宣布美英达成贸易协议,但公布事宜极为仓促,诸多细节仍未敲定。笔者认为,在“抢进口”带来的短暂数据繁荣后,美国经济压力正逐渐显现,特朗普近期的态度转变,反映其急切想从“对等关税”议题中脱身。

  作为“对等关税”政策宣布后的首份协议,外界对于美英谈判结果高度关注,但是与其说是全面协议(Comprehensive Deal),更像是协定框架(Framework Agreement)。除了美国取消对英钢铁关税,英国承诺进口更多美国农产品,以及采购百亿美元波音飞机之外,其他并无亮点。后续报道称,美英还在围绕製药业优惠待遇进行谈判。

  美国货运港口告急

  事实上,英国是美国贸易谈判中难度最小的国家。首先,美国对英国保持“双顺差”。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数据,2024年美国对英国的货物贸易顺差约119亿美元。而今年3月,美国对英国的服务顺差为11.09亿美元。若按照对等原则,美国理应降低对英关税的,但最终还是保留了10%的基础门槛。

  其次,英国相对欧洲享有更高的谈判灵活性。2020年正式脱欧后,英国不再受欧盟贸易政策约束,也更容易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美国副总统万斯此前也表示,“美英贸易关系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具互惠性。”

  也正是因为英国的“特殊性”,今次达成协议的参考价值有限,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谈判无法覆製。然而,美国进口已经出现恶化迹象。据洛杉矶港统计,5月份原计划80多艘抵达的货船,现有17艘被取消了。而从中国方面来看,驶往美国的集装箱船数量也开始大幅下滑(见配图),考虑到美国消费品供应高度依赖海运,这一趋势意味着商品市场收缩的来临。

  中国出口展现韧性

  周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对美出口转负、同比下降21%,但整体同比增长8.1%,甚至高于一季度的5.8%。中国外贸在美国市场出现的缺口,在东盟、印度、非洲、拉美等地进行了有效“填补”,背后凸显中国出口的韧性。

  进口方面,中国目前从巴西购入大豆、牛肉、玉米和禽类等关键农产品的规模已全面超越美国。数据显示,2016至2023年间,美国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占比从20.7%降至13.5%,而巴西则从17.2%升至25.2%。此外,从3月份开始,中国已经全面停止进口美国原油及液化天然气(LNG)。

  美国对华贸易陷入被动局面,中国商品正在其他市场寻找外销路径,而美国对华主要输出的农产品,又遭遇拉美国家的供给替代。

  对于特朗普来讲,此前削减财政支出的计划并不顺利,政府效率部(DOGE)一顿操作猛如虎,但财赤不降反增(详见4月3日撰文《马斯克变法为何难以成功》)。现在贸易谈判的复杂度又超出预期,关税压力很快就会在经济数据上有所体现。特朗普急切想从“对等关税”泥潭中及早脱身。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特朗普近期将减税提案前置,以期提振国内市场信心。甚至他还重提“富人增税”计划,即便4月23日刚表态过“增税会让富豪离开这个国家”。如果华府不能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政府债务将面临进一步失控的风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