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美国智库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报告谈论中国10年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指在落实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及技术水平。报告指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如在2018至2022年间税务优惠大增29%至1.3万亿元,相当于1850亿美元,约占企业的科研开支一半,领取优惠的企业占比亦大升数倍。结果之一是制造业产品的入口依赖大降,如医疗器材入口占比由2015年的24%降至2023年的14%。
无疑,“中国制造2025”是个卓有远见的产业升级计划,执行效果十分明显,已初步建成制造业强国的基础。然而一些西方评论则称,过分强调中国对企业的财政支持,而忽略了政府的重大组织、筹划及推动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攻击中国施行不公平竞争。特朗普更借口来猛加关税,以排外来掩盖施政无能。当众多西方评论批评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式产业发展政策时,拜登及特朗普等均开始仿效中国,在重要战略领域如芯片等推出产业支持政策,既打压又追赶中国,一片气急败坏之情。
中国制造业的冒升乃一经济奇迹。从量看由上世纪末占世界比重不足10%上升至目前约三分一。从质看更惊人,重心已由低端转向中高端、由生产消费品为主转向中间产品及资本货品为主。不少产业已领先世界,很多产业占全球产量或贸易量达到一半或更高的主导地位,世界对中国生产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消减的地步。这令西方尤其美国深感不安,也是特朗普力推再工业化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制造业兴起之路并非可随便覆製者,因此不少西方评论对欧美日等的制造业复兴计划都有保留。尤为令人惊讶者是印度:本国以至西方均抱巨大希望可挑战中国。印度常喜东施效颦:于几年前定下“印度制造2025”计划,准备投放2300亿美元并已吸纳700多企业(包括外资如苹果等)参与。但出乎意料今年初印度政府突宣布终止该计划,主因是进展殊不理想,要把制造业提高到GDP占比25%的目标远未达到,更比原来水平稍有下降。许多参与企业未能启动生产,生产值亦只达到目标的三成多,而许多企业则投诉政府发放承诺资助十分迟缓,表现较佳的只有手机及製药两项。
西方低估中国优势
西方一直低估了中国制造业兴起的多项独特优势,绝非单凭财政补贴成事。国家的引领作用比财税支持更为关键,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卓越。在核电、新能源、高铁及EV等的辉煌成就,政府的战略引领作用居功至伟。在许多具体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电池、电子及机器人等,当局亦能及时出台技术发展路径及支持方案,并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