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财经纵横/科技应用 推动农业现代化2.0 \凌 昆

2025-08-29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十五五”期间中国农业应有也可有新的突破性发展。中国本以农立国,但新中国之初农业生产落后,为解决人民温饱及三农等问题带来了重大压力。初期为保农业尤其粮食安全,推行了土地红线及农田基建等政策。到70年代还曾试推农业机械化,但因过于超前而未能贯彻执行。到改革开放后土地制度变更带来了农业大发展,不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开展了农业现代化计划,乃以良种及科学耕作等为基础的产业升级宏图,构成了农业现代化1.0。到今天成就非凡,多种农产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产品品种日多质素日佳,并开始走向精品及特色农业。由此也推动了农村发展及农民收入持续上升。

  开发农用无人机 数字化管理

  至今农业发展可总结出多项成效:(一)投入方面质素大幅提升,包括良种化、农田高产稳产化、水利优化、工业产品投入如农机农药肥料等供应充足。其中有两大趋势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建立自主育种机制以免被外国“卡脖子”断供,并已培育出如杂交稻及海水稻等著名品种。二是自主开发农业机械以减少依赖入口。在引进改良外又有所创新,如开发农用无人机及无人拖拉机等,还研制新功能农机如采茶机等。当中涉及不少高新科技如卫星定位、5G、AI及新型感应器等。

  (二)耕作方式升级革新。一是推行科学耕种及合理用水用肥等。二是温室化,由塑胶薄膜覆盖到大棚种植再到大型现代化温室等。

  (三)管理科技化,到用卫星图像、无人机等监控农田状况,走向自动化及数字化管理模式。

  (四)营销手段提升,走向主动市场开拓及快速市道回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线上平台及AI技术,并走向精品化及品牌化以提高回报。

  以上各项其实已为中国农业现代化2.0打下必要及良好基础。现代化2.0就是农业工厂化,在大楼或其他室内环境中利用水耕气耕等方法实行多层垂直种植,配合自动化数字化及可控光热水湿养分等设施来作生产。生产可靠近消费地以实现即时供给及减低运储成本,故又有“城市农业”的模式。在这方面其实已有不少内地企业及一些香港企业进行有关生产,掌握了不少基本技术,关键是当局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示范予以推广。现代化2.0好处甚多,可降成本及更环保,对缓解中国人均农地及水资源不足的国情尤为有利,同时又可解决年轻一代不愿务农及农田荒弃等问题。

  最后还要注意农业现代化3.0,即农业变成工业。这包括人工合成淀粉质(代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以干细胞培育蛋白质等。中国一些科研单位已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显然,“十五五”农业发展应着重推广现代化2.0,和为现代化3.0进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准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