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一点灵犀/长线资金青睐 内银愈升愈有\李灵修

2025-09-06 05:01: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A股的银行板块获长线资金青睐,过去一年主动型基金对银行配置比例由2%抬升到4%。

  去年以来,A股内银板块涨势如虹,引起外界高度关注。中国经济正处降息周期,银行面临淨息差收窄的挑战,股价表现却异常坚挺,市场逻辑值得深究。可以预见,内银股逐步由过去的“防御板块”定位,转向为中特估概念的典范代表。

  截至今年8月中旬,沪深300银行指数在过去一年内累计上涨33%,甚至超过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同期升幅(27%)。(见配图)

  险企积极入市加仓

  本周四(9月4日)内银板块市值总额达11.3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一度反超电子板块(11.14万亿元)荣登A股行业榜首。而从个股市值排名来看,目前两市排名三甲均为银行股,分别为工商银行(2.65万亿元)、农业银行(2.55万亿元)、建设银行(2.37万亿元)。

  自2021年开始,楼市进入下行周期,决策层降息化债意图明确,货币政策定调由“稳健中性”转向“适度宽松”。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的淨息差分别录得1.31%、1.55%、3.91%,均为近年新低水平。行业内捲程度也在加剧,甚至出现了“高息揽储、低息房贷”淨息倒挂的个别案例。

  考虑到内银利息收入占比通常在七成以上,在淨息差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银行盈利整体受压,股价却取得不俗成绩,背后原因何在?

  首先,险资加仓为内银股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于2023年初正式落地。根据新规,当保险资金买入银行股达到一定的条件后,可以按照权益法核算。譬如,部分内银股价不足淨资产的一半,险资加仓后即可获得100%的账面盈利。

  坚持提高分红比例

  以中国平安集团为例,该集团从2023年开始大规模买入内银股。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平安集团已先后举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其中三次举牌招商银行,持有后者超过15%的股权。

  今年1月24日出台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则指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据浙商证券测算,假设国有大型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保持5%增速,预计2025-2027年入市资金将累计达到2万亿元。若按内银市值占A股比重14.4%估算,累计将有至少2800亿原增量保费资金流向内银股。

  其次,内银近年来坚持提高分红比例,获得长线资金的青睐,成为中特估概念股中的明星。按照标普全球的预测,2025财年,内银上市公司的总股息预计将同比增长10.7%,达到664.1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7%,5年期定存利率仅有1.3%。

  也因此,主动型基金对于银行的配置比例,在过去一年中由2%逐渐抬升到4%。内银股凭借其安全边际高、分红比例吸引、经营环境稳定等优势,愈发获得长线资金的青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