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上周四宣布减息后,美元不跌反升,而中国人行未有跟进,令中资股回吐压力增加,恒指从上周高位回落近千点,个股更是跌多升少,大市似乎已进入调整期。周一人行行长在发布会上开宗明义表明,不讲短期政策,令市场更加相信监管层满意现时市场表现,无意采取进一步的政策刺激。不过,监管层亦向市场发出三大明确政策方向:重视科技股占比增加、重视上市公司派息率增加和市场波动性减少。简单而言,国家要股市稳,要慢牛,要为科技发展服务,要保护普通投资者,不要股市的暴涨暴跌。
按照官方的统计,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并已高于银行、房地产行业的市值占比。其次,上市公司发“红包”更“大方”,“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10.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十三五”增长超8成。其中各类中长期资金,已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此外,证监会亦特别重视市场的波动性,在“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了2.8个百分点。据说为了预防市场情绪高烧不退,国家队在保险股、券商股挂出巨额卖单,其用意也是为了降低股市波动率。
对于人行未跟随减息,市场其实有一定程度上的预期。大摩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正在“去美元化”,不再简单跟随美联储节奏。目前中国决策部门更关注内需疲软、房地产下行、地方债务压力等结构性问题,而非外部利率变化。因此中国不会同步降息,而是会采取定向宽松加财政发力的组合拳政策,重点解决国内问题(地方债与房地产)。
关注医药及科技股
按照大摩对中资股慢牛的预判,对于中国经济与投资主线,在未来的5年,中国将进入“改革深水区”,财政发力加结构性改革是主线。短期(2024-2025):政策托底,关注高股息+超跌反弹;中期(2025-2026):盈利触底,关注医药、科技、消费龙头;长期(2026-2030):改革红利释放,关注创新药、AI、社保受益股。从全球配置角度看,港股优于A股,MSCI中国指数具备长期配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