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井喷现象举世瞩目,可谓史诗级的进程,对其演化应有更深入分析,以助制定今后的推动决策。还须记住中国的追赶是从很薄弱的基础上展开,且落后幅度甚大,故其成就也特别可贵。
从一些具体案例可总结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首先是落后多追赶急。例如太空科技,1970年中国首发人造卫星上天进入太空时代,当时美国已派人登月,差距甚大。但约55年后的今天,从综合能力来看中国已是仅次美国的太空强国,与美差距主要是在载人登月及远外行星探索等项目上。
商用定位卫星北斗系统的发展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当美苏的定位卫星系统已在天上部署时,中国才如梦初醒开始探讨相应事项,更要到1994年才正式立项研发,至今30年间开发了北斗一号、二号及三号等三代卫星,其中三代的59及60是今年中升空,令三号系统完成部署。2000年上天的第一代只属实验无实用能力,2012年起上天的二代可实用但功能不全,到2020年起建设的三代功能完备,且更令人惊讶者是据美国及国际专家评审,认定已较美国的GPS先进,也只有中美系统有全球覆盖能力。其他商用卫星的开发,如通讯及探测等,中国亦已达先进水平,更首先实现空地量子通讯。同时又正开发与“星链”同类的“千帆”卫星移动通讯系统。
创新型追赶 非一味追随
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二大特点是依托创新型追赶,对外国先进水平并非一味追随,在利用后发优势或引进技术外加上自主创新。例如探月行动中国既追随美苏成为第三个无人登月国,还是首个登陆月背国和月背采样国。又如北斗系统也独具特色,并非照抄美国的GPS。北斗具有短讯功能,有利紧急通讯,还采用不同轨道的混合星座模式,有利应对不同环境的使用。又如在电动车使用的锂电池上,比亚迪(BYD)壮大了磷铁技术的发展,与特斯拉(Tesla)最先采用的日本钴技术有别,令经济效益更佳。创新型而非照抄型自主开发,有利于长远持续开发及在科技竞赛中占先,也有利于提供新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由增添另类选择避开同型竞争。
最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三大特点是有长远战略性规划引领前路,并按自身条件稳步推进。例如北斗系统,在建成三代星座后将计划在2035年建成新一代更先进系统。这其实早已开展研发,预计明年可完成关键技术突破,故推算在2030年前可开始布网,以保证2035年完成计划。在探月上早已计划在2030年前载人登月,并正积极为建立月球基地作规划及研发。相反美国走走停停,科技过于政治化。基于冷战需要载人登月,之后便停顿下来。GPS发展也是北斗出现才急忙再开发。如是美国便给予中国更快追上及超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