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所以产业体系完整性居于全球前列。
“十五五”规划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任务之首。这一定位并非偶然,而是对当下国际环境变化的主动回应,亦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部署。可以预见,未来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后,多年来在各级政府文件中被反复强调与深化,成为指导经济工作的核心原则。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产业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的支撑性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民粹经济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需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产业体系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产业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建议稿延续了“十四五”中“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表述,指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中国仍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作用不断凸显,成为反击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定海神针。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25%;在全球制造业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约为27.7%,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制造国之和,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中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居于全球前列,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另据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支出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约60%,比例显著高于美国(46.4%),子行业分布更为多样化,这同样得益于产业链的全面性(见配图)。
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的规模效应,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稀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笔者18日撰文《美国的“稀土霸权”是如何丢失?》(刊于当日B3版)指出,稀土的稀缺性源于自身的伴生矿属性,在分离加工的同时还要“消化”庞大的附属矿产,这就要求生产国必须拥有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与之匹配的市场胃纳空间,而显然美国目前并不具备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议稿还强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这实际上是反驳了现时盛行的“喜新厌旧”思维,认为政策扶持应该完全倒向“新兴产业”一边。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建立了一套宏观经济增长模型,效率高的产业为“进步部门”,效率低的产业为“停滞部门”。鲍莫尔认为,停滞部门由于工资不断上升、缺乏效率,要么最后消失,要么不断拖累整个国民经济。其后,业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鲍莫尔病”。
然而,“鲍莫尔病”的分析框架并不严谨。这是因为经济是一个整体,进步部门与停滞部门往往都是相互协作、高度融合的。传统产业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中间品,新兴产业也可以为传统产业提升效率,双方在合作中共同促进了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化。
也因此,“十五五”时期的经济规划应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多样性和体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