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2025年中国出口展现出超乎预期的韧性,前10月同比增长5.3%(美元计价),明显优于2024年底市场普遍预期的1%至2%。货物和服务淨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前三季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29%,带动经济增长约1.5个百分点。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中国已建立起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并为经济韧性增长提供支撑。
对外出口方面可见中国出口实现从市场开拓到价值链升级。出口市场格局更趋多元化,2024年东盟占中国出口比重升至16.4%(2001年:6.9%),同时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亦趋势性提升。
对外投资从规模到质量提升
对外投资也体现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总量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已连续13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名。结构方面,投资领域从早期集中于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到近年趋向制造业境外直接投资(ODI),反映中国制造正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投资目的地亦变得更多元化,逐步拓展至东盟、欧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形成更加均衡的全球布局。
投资与贸易的联动发展路径。商务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出口2110亿美元、约占同期出口比重的5.9%,显示投资对出口具有一定的直接拉动作用。从互促机制上看,中国内地ODI与出口联动模式因投资目的地国家不同而呈现三个差异性特征。
首先,以非洲等为代表的“基建驱动型”,中国对此类地区的投资多集中于交通、电力、建筑和采矿等领域,直接带动大型机械设备、工程车辆和建筑材料的出口。以非洲为例,截至2024年末,建筑业、采矿业占中国对非洲ODI存量的比重合计过半。
其次,以东盟、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产业协同型”,从结构来看,中国对东盟、美国、欧盟均以制造业为第一大ODI行业,其投资份额与贸易份额变化也较为同步,反映投资与贸易在区域层面的深度联动和互促增长。
最后,以香港、新加坡等为代表的“资本平台型”。此类区域通常有着开放的金融体系、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成熟的商业服务,中资企业多以设立区域总部、开展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及税务筹划等为投资目的,对设备、中间品等货物出口的直接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往往可驱动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发展。
展望未来,预期内地出口的韧性增长和ODI持续扩张,有望推动香港市场“物流”、“资金流”和“人流”交投活跃,进而提升香港经济增长韧性。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东南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