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港股 > 正文

先见之明/投资电力基建 稳香港经济底盘\利 高

2025-11-27 05:02: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极端天气已经成为新常态,叠加网络安全威胁及减碳转型,使得智能科技成为能源行业重塑关键。香港需持续投资电网和其他相关设备的更新和保养,维持稳定供电,既是日常生活基础,也是保障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竞争力的经济命脉。

  本港电费由基本电费及燃料调整费组成,前者主要反映电力公司的营运开支、固定投资等,后者反映国际燃料价格变动,两者合计就是淨电价。在前者成本内,基础设施强化是韧性投资的核心。安装防水闸、防洪墙及抽水设施,可减少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威胁。户外电缆避雷器和加固电塔提升抗风能力,可保障变电站及配电网络稳定,降低极端天气引发大规模停电风险,避免对市民日常生活、香港经济带来影响甚至损失。

  重要的是,民生方面,无论天气怎变,对香港市民的电力安全不能有变。除了水来土掩,由超前部署到事后复常,均要到位。多年来,电力公司一直循强化基建入手,过往许多水浸停电黑点,今日情况已大为改善了,但电力公司仍投放资源,持续监察全港市面的水浸、山泥倾泻、塌树和道路阻塞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去处理,仍是刻不容缓。

  引入AI技术 提升监察效益

  香港的电力行业面对极端天气和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绝不能落后其他国际先进城市。例如,澳洲在面对严重能源危机时,积极发展分散式能源结构,推动家用储能和智能电网系统,以提升电网灵活性和韧性。新加坡则结合智慧城市理念,运用先进的数据监控及能源管理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供电稳定,借此应对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的需求。香港需要持续加大对电网等基础设施与应用创新技术的投资,确保供电稳定高效,保持国际竞争力。

  此外,香港必须善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智能监控等现代科技,提升电网管理效率,并推动跨区域能源合作,构建多元灵活的能源供应网络。面对未来可再生能源接入增加的不确定性,加强系统韧性与调节能力尤为重要,以确保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澳洲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香港唯有持续创新与投资基建,才能保障社会利益与长远经济稳健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