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国电车品牌的境外布局成果显著。图为比亚迪在捷克布拉格展出。
近期内地新能源车企业放慢扩张脚步,头部品牌甚至出现销量下滑。这意味着行业已经迎来重大转变,企业在摆脱价格战内耗的同时,须加大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规模优势。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早在2024年4月,内地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就已超越传统燃油车。到了今年10月,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51%。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导致销售价格下滑。今年10月份,新能源汽车出厂均价降至每辆15.6万元(人民币,下同),相较于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下跌1.5万元、2.8万元。
国内市场销量回落
然而,价格内捲并未挽回销量回落趋势。10月份,比亚迪汽车销售29.6万辆,按年降31.4%,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下跌。同期特斯拉中国销售2.6万辆,按年跌35.76%,创2022年11月以来新低。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总结了三点主要原因。
首先,自12月31日起,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将全面终止,购置税免税上限也要从3万元降至1.5万元,这导致了购车成本上升,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开始观望。长期来看,国补退坡有助于行业健康成长,企业销售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转型,短期阵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次,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维护成本优势在缩小,特别是相关车险存在严重的三高(高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问题。由于新能源车动力强、加速快,事故出险频率是燃油车的2倍,车均保费则是燃油车的2至2.5倍。以定价21.59万元的小米SU7为例,首年保费在7000至7400元之间,相当于50万元燃油车的保费水平。这当然也会影响到购买决策。
第三,作为低端新能源车的主要采购方,网约车平台的经营状况正在恶化。统计显示,9月份网约车订单总量7.58亿单,按年大幅下降23.4%。尽管网约车司机的注册量还在上升,但“隐性退出”现象十分普遍,部分驾驶员转为兼职,活跃程度大幅下滑。
网约车平台为争夺用户,大量采用“一口价”、“特惠单”等折扣策略,导致司机实际收入缩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全职司机每日流水,已从2023年的1000元降至2025年的600元左右,降幅近四成。
那么,国产新能源车的未来出路在哪?鉴于中国强大的生产供应链,以及突出的电池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遥遥领先。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在平均价格大约较美国制造商便宜一半。(见配表)
从“出口”转向“建厂”
事实上,中国电车品牌的境外布局成果显著。英国汽车贸易团体数据显示,比亚迪2025年首10个月累计销量实现了6倍以上增长;10月当月在英国的新车注册量已接近特斯拉的7倍。至于在德国市场,比亚迪10月单月注册量为特斯拉的4倍。
2025年1至10月,国产新能源车出口已达201.4万辆,按年大增90.4%,远超同期整车出口增速(15.7%)。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250万辆,成为新能源车出口第一大国。
不过,越来越多国家提高新能源车进口关税,并要求车企必须“在地生产”,倒逼国产品牌出海从“出口”转向“建厂”。2026年相信会是企业“海外本地化转型年”,谁能更快速海外建厂、适应当地法规、树立口碑效应,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