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凯滙是由观塘裕民坊第二及第三期重建而成,为区内全新地标。
观塘蜕变由凯滙作开端,却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时代巨轮的更替是迎来新世纪?抑或是磨灭了人情味?有老店为保卫家园守到最后一刻,亦有老店不捨相处几十年的旧街坊,宁捱贵租搬入商场市集继续服务街坊,有念旧的观塘老街坊不时“返乡下”探望乡亲父老撑撑小店,再一尝儿时的童年回忆,可惜吃下的却是夹杂着“租金”的味道。同样地,在近年“乜都炒一餐”的不良炒风下,最爱炒楼的香港人,大抵只会关心新楼有无得炒。\大公报记者 梁颖贤(文、图)
市区重建可以为旧区带来新活力,更符合现代城市的生活要求。但对於重建所带来的好与坏,老一辈跟年轻一代有不同睇法,而近期最热烈讨论的要属观塘重建计劃。以前的观塘老一辈,不少旧街坊在区内住了大半辈子,出街见到的都是熟口熟面的街坊,打打牙骱聊聊家常又一日,邻里关係好,会互相照应,可是一旦要重建起来,街坊便各自四散,各人都一把年纪了,哪怕有再聚的机会,这是老一辈不想走的原因,当中有不少可能靠裕民坊附近一带的小店养大一家几口甚至两代人,街坊小店充满人情味,纵然不顾尊严地在镜头下被人抬走,也要死守到最后一刻,因为人生已没有什麼可以输了。
文具店驻新舖 街坊纷捧场
留低的都是因为那些年的情怀,有小店不捨观塘街坊,搬入凯滙基座商场裕民里继续服务,如兴发熟食及善茶等,听街坊说,都是观塘为人熟悉的小店。记者到访当日,兴发熟食还未开张,旁边的善茶要开始营业,且生意看来不错,门外不少市民落单及等候食物。另有一档卖文具商户,在观塘开店约46年,是从重建区迁移过来,不少街坊认得旧舖,纷纷捧场,这就是人情味吧。
至於年轻一代,就非常喜欢重建后的观塘,街道乾淨了又有大商场,更有天桥接驳到apm,出入方便,感觉像重生。
朋友是观塘老街坊,在观塘长大及读书,住了20多年直至结婚便搬离观塘,偶尔会返老家探望年纪老迈的父亲。曾经有次返老家后,想寻回重建前经常光顾的云吞麵小店,辗转打探下得知当时的事头已退休,幸好跟随店主学师的徒弟自立门户,在附近开舖,於是前往小店一心想食回昔日的风味,水準尚可保持,味道好像又欠点什麼,却又偏偏说不出问题在哪,或者所欠的就是昔日情怀以及儿时回忆,以及隐隐尝到“租金”的味道。
重建前鼠患严重
朋友忆述当年观塘重建最印象深刻的一幕,当年裕民坊、康宁道、物华街及协和街一带非常乌烟瘴气,鼠患严重,隻隻肥到跑唔郁,曾经见过一隻老鼠更是大过隻猫,相当恐怖,莫讲入夜后是老鼠主场,白天也连群结队出没。当年裕民坊清拆,成千上万的老鼠湧上街上演动物大迁徙,大量老鼠更攀山涉水跑到当年豪宅区的功乐道及月华街一带,虽然非亲眼目睹,淨听都起鸡皮。
朋友边说边笑,最怀念当年读中学,放学后与几个死党到裕民坊的M记(麦当劳)打趸,因为当时没太多零用钱,几个人买两包薯条两杯汽水,东拉西扯嘻嘻哈哈又一日,直至毕业后四散(当然现在仍是死党),已没有再到那间M记了。记得2018年清拆当晚,据报有300名街坊到场留影送别,朋友是其中一人,他说:“7年的中学回忆啊。”最开心的青春都在那裏燃烧,“又点可能忘记。”
凯滙呎价两年半贵38%
当年今日,不少感性街坊不捨得裕民坊、麦当劳,又或是区内的一点一滴,都是港人回忆嘛。但事过境迁,当日不捨的街坊或港人,又有几多依恋当年的一腔热诚。而事实的另一面是新楼落成,“乜都炒一餐”的港人,大抵可能只关心这个楼盘有无得炒,价钱升咗几多。根据发展商信置(00083)最近推出凯滙Ⅰ的最后一张价单,折实平均呎价23882元,比两年半前首批折实1.73万元,账面足足卖贵38%,发展商表示,期内累积加价超过两成。
有无得炒?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