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府财政年度卖地收入(亿元)
本港楼市在回归25年间经历低谷高山,特区政府卖地计划也多番改动以适应市场供需变化,包括两次暂停卖地、引入申请表制度(勾地机制)、重掌卖地主导权;卖地由拍卖为主,变成目前全部招标等。卖地收入也由少至仅8亿元,飙升至近年逾千亿元。
香港在回归不久碰上亚洲金融风暴,楼市泡沫爆破,特区政府推出多项救市措施,其中一项是在1998年6月宣布暂停卖地9个月,以缓解市场恐慌情绪。在1999年正式恢复卖地时,除特区政府主动推地外,同时引入勾地机制,让市场应实际市况,在未来房屋供应上担当一定角色。
然而,亚洲金融风暴令环球经济元气未复,加上当时本港房屋供应超量,楼市低迷,特区政府在2002年11月使出当时称为“孙九招”救市措施,其中一招是取消定期出售土地,而勾地及铁路项目招标亦暂停一年,全面截断官地供应,让市场消化积压的单位,此是第二度暂停卖地。
当香港战胜2003年沙士疫情,加上中央大力支持本地经济复原下,特区政府于2004年再恢复卖地,全面采用勾地机制,让市场掌控未来供应长达7年之久,楼价期内大升逾倍,特区政府才再一次改变卖地制度,于2010年10月宣布恢复主动卖地,与勾地机制双轨并行。及后为更有效地增加土地房屋供应,2013年3月取消历时近14年的勾地机制,特区政府全面重掌供应主导权。
收入少至8亿 最多破千亿
至于本港卖地方式,公开拍卖及招标并行已久,不过,在2011年欧债危机震动全球经济下,特区政府为免拍卖场上的冷热气氛,对楼市产生即时影响,于2011年第四季起,全面采用以招标形式卖地,至今仍无意重启公开拍卖。
此外,随着经济及楼市高低起伏,特区政府卖地收入也大上大落,2003/04年度因政府第二次暂停卖地、2008/09年度因金融海啸,令发展商无意欲勾地下,卖地收入跌至仅约8亿至9亿元。但过去10年楼价攀升,发展商勇于争地下,有3个年度的收入突破千亿元,上年度也录逾9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