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黄鸭LT Duck品牌创办人林亮
孩子不肯冲凉,妈妈总会在澡盆中放入冲凉鸭。其实大家何时有了这个习惯?迄今为止,小黄鸭已成为香港人的童年回忆。事实上,这一创意最先始於香港永和实业主席及得意创作有限公司创办人林亮。少年生逢战乱,催生了做玩具的念头;后於一九四六年隻身闯港,打造塑胶玩具小黄鸭;又在九十岁高龄时打造潮流品牌LT Duck,引领香港玩具业发展。时年九十六岁的林亮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直言:“彼时我也是一个无钱、无技术、无商业经验的‘三无人员’。”\大公报记者 刘 毅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好不忧愁,但坐在大公报记者面前的林亮,虽已是高龄“老顽童”,接受採访时,却乐呵呵一笑道:“我相信,疫情总有过去的一天,但香港品牌精神不能丢。”
林亮年少时生活的年代充斥着贫穷和战火,进军玩具业的初衷实是为了打败外国侵略者:“我成长的年代,正好遇到日军侵华、香港沦陷。母亲告诉我日本人之所以会打中国人,是因为他们用卖玩具的收益,用以製造飞机大炮攻打我们。当时我就立下心愿,我也要製造玩具。”
拒高薪做报摊积人脉
为了圆梦,林亮发奋读书,曾以全级第一的成绩考入香港华仁书院,但因为战乱,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初入香港职场的林亮,为了节省租金,曾睡过货真价实的棺材房,“当我躺在新做成尚未售卖出去的棺材裏时,就反覆问自己:我还要睡多久?纵然条件艰苦,但我也没有一刻想过放弃梦想。”
为了拓展日后的生意人脉,他放弃薪水更高的银行收银员,选择了一家报纸档,“其实我有私心,一来可以接触外国书报刊物学习英文,二来我会记下来订阅人的相关联络信息,因缘际会下,这些重要的信息化作了我日后可以拓展的人脉。”也正是这段经历,令他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了plastic(塑胶)这个词。
“我那个年代,香港和内地还没有玩具工厂,小朋友都是玩传统的波子棋等遊戏,玩具大部分来自日本进口,使用材料是赛璐珞製造。”为此,他於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进入化工厂工作,很快他发现了塑胶製作玩具的优势,那就是耐用、不易燃。
林亮续称:“问题是做什麼玩具呢?当年战乱带给人灰暗、痛苦,人们的生活太需要慰藉,而艳丽的黄色是为了能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一九四八年,林亮原创一拖三经典小黄鸭面世——一隻鸭妈妈带领三隻鸭宝宝,它们脚上还装有轱辘,方便孩子们拖行,“一拖三的鸭仔形象,很符合战后人们对於温馨家庭的嚮往,也促使了这款玩具的流行,并继而逐渐替代日本玩具鸭。”
藉着这股东风,林亮於一九四九年於广州开设利民塑胶胶木製品厂,生产可以在浴缸中浮水的玩具鸭,既解决不少父母哄孩子冲凉的烦恼,也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一个可爱的“玩伴”。
北上设厂 亲教工人
事实上,林亮的创业起步期,与时下很多年轻人一样都是一无所有。他想做玩具,但当时的香港,技术不如日本,设备和经验亦然。他身无长物,只有一股拚劲。其实,任何时代都存在难题,关键看你愿意为之付出几多。
内地改革开放后,林亮选择继续北上办厂,“改革开放后,我去内地参观工厂,发现厂房破旧、环境恶劣、设备落后,感到很心酸。”他想,可否将香港的管理模式和设备引入内地?但当时的林亮既要面对家人的不支持,也要应对实际困难,“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我时常会来往香港和内地的厂房。当年,搭乘的汽车没有空调,路况也不太好,人到厂子后脸和手都是黑的。此外,厂房的设备是非常简单的,工人们以前都是使惯锄头的。但不要紧,我就身体力行从头教起他们。”
如今林亮製造的小黄鸭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家长为孩子冲凉总会想到“标配”小黄鸭,但林亮坦言,本地玩具製造业的贴牌生产逐渐式微,传统玩具如何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他想到了借打造品牌寻求转型新方式,於是在九十岁高龄时“二次创业”,将一九四八年面世的一拖三小黄鸭玩具,设计成四个充满香港风情的新角色,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故事,令黄色鸭仔的形象可以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品当中,“我希望黄鸭仔可以更加贴地。不局限於一个玩具,更可以与其他生活物品或产品相融合。不仅在杯子上,也可以在首饰上,当然也可以在手錶裏……”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