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彭一心一家五口周末喜爱行山,欣赏不同的生态和文化古蹟。
生于典型潮州家庭的彭一心,直言没有大众所谓的“重男轻女”感觉,反而习惯家庭以男性为主导。彭一心说:“对我来说,这点很简单,而且必须,因为这可令大家关系更和谐。”
彭一心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可量度的公平,永远也有不圆满之处,只要用包容的角度,甚至可以欣赏美中不足的美丽。她认为:“一家总有大小,总不会所有事物也平衡吧!”
接受过香港传统教育,亦曾远赴美国读书,彭一心明白“适应期”的重要性,因此面对家中的3位女儿,往往会给予她们“适应的机会”。
“我极少跟女儿们negotiate(谈判),反而会首先给予她们清晰的framework(框架)。”举例说,大女儿向彭一心表示对某一课堂没有兴趣,她会先让女儿完成一个学期,然后再作检讨,借以给女儿时间和机会适应。
享受过程比成绩更重要
另外,二女儿身边的同龄朋友都在学习小提琴,于是提出希望学习,但彭一心没有即时答应,反而要二女儿思考为何不是钢琴、大提琴,而是选择小提琴?最后,二女儿可以学习小提琴已是半年后的事。
至于在女儿眼中的自己是否一名“怪兽家长”?彭一心笑言,女儿对她的评价是:understanding(善解人意)、patient(有耐性)、supportive(给予支持)。每当女儿的学校派发成绩表,作为妈妈的彭一心不会大为紧张,反而采取处之泰然的态度。她认为:“成绩并不重要,最重要是过程中的得着。”不是为了与他人比较,只要努力达到自己订下的目标,其他事情也可以放轻松,所以早在派发成绩表前,她已给予女儿相关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