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田湾点经 > 正文

一点灵犀/美国“再工业化”面临大考\李灵修

2024-01-06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美国本土基建的确展现复苏势头,非住宅类营建投资取得逆势增长。

  自拜登入主白宫以来,“再工业化”就成为新一届政府的面子工程。按照设想,这项合计约1.2万亿美元的公共投资计划,将于今年进入开支高峰期。适逢美国大选年,拜登砸下重金的“政绩”面临大考。

  美国积极推动产业回流,自然与打压中国发展的战略部署密切相关,但若追溯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源头,时间上来讲其实要早得多。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兴起,美国服务业占比逐渐超过制造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联邦政府意识到产业结构“空心化”的问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

  基建投资逆势增长

  到了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首次提出要把“重振制造业”作为重要经济战略之一。2017年,特朗普又进一步强化了制造业重振计划,对外公布了《制造业就业主动性计划》。拜登履职后,产业链安全议题被提升至关键位置,并在国会内部获得两党共识,2022年相继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与《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

  此外,新冠的爆发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不仅美国反复强调供应商的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of Suppliers)、在地化(Reshoring)、近岸(Nearshoring)及友岸生产(Friend-shoring)策略,欧洲也提出“开放性战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以加强关键产品的供应链韧性。

  数据上看,疫情后美国贸易逆差一度扩大,凸显了国内制造业供给的薄弱。2021年商品贸易逆差较2019年扩大逾25%,其中制造业占商品出口比重更降至近40年新低。

  须承认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氪金”,美国本土基建的确展现复苏势头。尽管在联储激进加息的背景下,美国制造业已连续14个月收缩,但非住宅类营建投资取得逆势增长。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6月,美国道路、桥梁、水利等公共支出及私人交通运输支出等涨幅高达10%至30%。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则显示,到2025年,将有84%的美国企业部分或全部回流其制造业业务。

  脱钩断链谈何容易

  但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劳动力成本对“再工业化”构成了较高门槛。正如笔者在《美国经济“非典型”衰退》中所写到的,产业回流提高了劳方的溢价能力。去年由头到尾,美国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居民工资涨幅甚至高于通胀率的上升。

  美国也明白产业链完全本土化并不现实,因此寻求供应链多元化规避风险。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过去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正逐步转向三角贸易,即中国向东盟出口中间品,再由东盟加工组装后出口到美国。若将直接和间接对美国的出口纳入考量,则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度反而提升。这也从侧面说明,两国间的脱钩断链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美国制造业回流一定会遭遇“特里芬难题”。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就源于“特里芬难题”:美国无法同时向世界输出货币与商品。如果本土制造业持续壮大,美国贸易将由逆差转向顺差,全球市场中流通的美元份额持续下降,无疑会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