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显示,3月份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至50.8,创下过去11个月以来新高。分析认为最大贡献来自外需旺盛,数据中的新出口订单录得51.3,环比上升5个百分点,大幅高于PMI整体水平。
再来看外贸数据,1至2月份,中国以美元计价出口增长7.1%,明显超出外界预测的0.3%。3月份出口改善仍在持续,这也与PMI的扩张势头相印证。
然而,另一组数据则让人感到困惑。标普全球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越南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至49.9,终结了此前连续两个月上行的势头。2月份,越南出口额同比环比也均出现下滑。
越南作为本轮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最大受益者,长期承接中国产能的海外转移,主要做的也是欧美市场的生意。但中越PMI数据的背离引发出一个疑问:同样是外需,为啥在两国的“账面”上的表现截然不同?这其实折射出中国经济本轮复苏的关键──疯狂内卷下的降价促销。
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增速为负5.4%。收入表现强于利润,反映出企业主动压缩利润空间,以求回收现金流的策略。而正是制造业展现出的韧性,在全球市场上抢占了更多出口订单。
即便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拥有更年轻的消费人口、更低廉的土地成本、更便宜的生产劳动力,但在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中仍然不具明显优势。
工信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位居全球第一。与日本90年代后的产业化趋势相似,中国头部制造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出现快速上升。例如家电厂商美的海外收入超过40%,汽车厂商比亚迪海外收入超过25%,手机厂商小米海外收入接近50%,光伏厂商隆基海外收入接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