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美国联储局本轮减息进程,减幅预期由0.25厘变为0.5厘尤显突兀。在进入静默期(Blackout Period)之前,联储局成员的表态均十分谨慎,仅有少数人给出减息0.25厘的信号,但其后《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等外媒释放出大幅减息的信号,并最终由议息会议坐实。表面上看是联储局“顺应”外界呼声做出决策,但实质上是主席鲍威尔“默许”了市场对减息0.5厘的炒作。
所谓静默期,是指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前的一段时间内,联储局官员不得公开发表讲话或接受采访。时间通常从会议召开前两周的周六开始,直到会议结束后的周四结束。之所以设置静默期,是希望市场焦点能够集中在经济数据本身,避免联储局成员的言论对货币政策预期的干扰。
联储理事对减息幅度分歧
事实上,近期披露的数据并不支持大幅减息的必要性。不仅8月核心通胀出现反弹,而且零售数据大超预期,服务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亦保持扩张。在今次议息会议的投票环节中,联储局理事鲍曼极为罕见地投出了反对票,这也是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联储局理事反对FOMC决定的情况。这说明直到最后一刻,联储局内部对于减息幅度仍然存在明显分歧。
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如果在7月会议前拿到非农数据报告,很可能当时就会开启减息。言下之意,9月份减息0.5厘,部分是对7月未能减息的“补偿”。但这个逻辑也存在漏洞,因为鲍威尔完全可以在7月非农数据出炉后,在公开场合表达9月追加减息幅度的态度,这才是正确的预期管理手法,而非如现在这般、通过“静默期爆料”的方式暗渡陈仓。
鲍威尔的市场误判早有前科,2021年他就曾抛出“通胀暂时论”,结果被经济数据无情打脸,最后不得不激进加息抑制通胀。今次鲍威尔主导大幅减息,看上去更像是临时起意,或是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笔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决策信誉是联储局的生命线,这与其承担的双重身份有关。联储局一方面是维护秩序的公共机构,另一方面也是资金雄厚的市场主体。这就好比在牌桌上,你既是荷官(规则制定人)、又是最大玩家(市场交易者),还是赌场业主(铸币垄断方),必须通过专业人设的打造,促使玩家形成稳定预期,才能让牌局持续玩下去。
如今鲍威尔的货币政策取态飘忽,即便资本市场经历短暂欢愉,谁又知道未来是否会遭到反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