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大公财智 > 正文

中国核电:建设美丽中国 贡献“硬核”力量

2024-12-25 17:16:1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作为国内最大的核电运营商之一,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或“公司”) 2015年6月1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1985)。中国核电始终秉承“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将提供安全稳定的绿色能源,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经营理念,聚焦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中国核电立足“三新一高”要求,结合国家“双碳”目标,打造“产业经济升级工程”,大力发展核能、非核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打造核能发电、核能多用途利用、核电技术服务、非核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个业务板块。 

  中国核电的业务范围聚焦于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输配电项目投资、投资管理;核能等清洁能源运行、安全技术研究及相关技术服务与咨询业务;清洁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售电;综合能源服务。

  公司盈利主要来源于电力(包括核能发电与风、光发电)销售业务、核电相关技术服务与咨询业务。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核电项目为核心业务,大力开拓非核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开发核电技术服务市场,稳步推进核能多用途利用产业,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国核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整体•协同”年专项工作,聚焦安全生产、市场开发、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全力以赴稳增长、保安全、促协同,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中国核电以“一盘棋”思想为抓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优化产业布局   非核清洁能源开发成绩显著

  公司有序推进核能项目建设。公司在建工程“六大控制七个零”管理目标总体可控,“一体化” 项目管理模式有序推广。漳州 3 号机组、徐大堡 2 号机组实现 FCD,金七门 1 号机组负挖施工,漳州 1 号机组热态功能试验一次成功,田湾 8 号机组、徐大堡 4 号机组转入安装阶段;在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进度在控。核能项目开发扎实推进。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者,中国核电持续强化核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与新厂址开发工作。公司制定了2025及2035年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计划202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600万千瓦,其中在运核电机组2600万千瓦,非核清洁能源3000万千瓦。2035年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核电运行指标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队,非核清洁能源运行业绩实现行业领先。在全力推动核电业务增长的同时,中国核电还将积极推广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等新型核电机组应用,探索核能在空天深海动力、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领域的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深化“核能+”新发展模式,继续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公司非核清洁能源产业开发成绩显著,在运在建装机突破3600 万千瓦,在建新能源项目数量超过 130 个,海外新能源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公司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容量 2,237.04 万千瓦,包括风电 755.92 万千瓦、光伏 1,481.12 万千瓦,另控股独立储能电站 112.90 万千瓦。全国单体最大海上光伏项目在连云港开工,哈萨克斯坦斯坦风电项目交割实现海外新能源“零” 的突破。

  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进入快车道。中核光电实体化运作,大尺寸钙钛矿刚性、柔性产品技术指标位居行业领先水平;秦山核电重水堆完成在线辐照平台搭建,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依赖进口的难题;河南周口“储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完成启动签约。

  在核能多用途利用方面, 2024 年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后,拓展进入到工业供汽领域。后续,每年将有 480 万吨的零碳清洁蒸汽源源不断地从田湾核电基地输送到连云港石化基地,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 107 万吨、二氧化硫 184 吨、氮氧化物 263 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 2,900 公顷,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 70 多万吨。

  坚持自主可控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近年来,中国核电不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评估并完成升版,并启动了“十五五”规划策划工作;发布机组延寿科研规划,升版公司自主化总体规划,制定中国核电科技领域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等一系列专题规划;依托标准化 2.0 专项工作,开展科研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升版发布《科技创新管理规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研发平台管理办法》等制度,发布《研发平台标准化建设指南》等指南;制定发布《中国核电标准管理办法》,建立并运作中国核电企业标准体系。 

  公司坚定不移开展自主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自主化管理平台 (ERMS 管理模块),对关键进口物项清单梳理识别,完善“一张表”清单;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攻关力度,强化内外部多维度创新协同攻关;加强核电同行及上级单位对标交流,重要自主化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公司不断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公司积极谋划形成高质量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上半年公司获取专利授权总量达 39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271 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54 项;建立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机制,组织开展面向一线科研人员主导“青年科技英才”专项科研评审;设立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3 个研发平台,与清华大学数字核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校级)挂牌成立并正式运作,与浙江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共建先进运维技术研发中心。

  推进集约化改革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今年上半年,中国核电充分发挥集约化平台优势,高效开展人力资源共享和专家支持,跨基地支持、跨单元支持共 538 人次;设备管理中心统筹开展电厂共性问题处理和经验反馈排查,高效完成专项排查,开展 33 项共性技改实施,实施自主化变更 26 项,实现效益 1600 余万元(人民币,下同);技术支持中心开展电厂燃料可靠性提升专项工作,圆满完成全球首例 AP1000 机组燃料组件修复工作,开创次临界刻棒技术国内首次工程应用;采购中心建立大修、日常、快速响应 3 套标准化供应保障机制、1 条采购进度管控主线,开展各机组战略备件联采联储,实现定额压降 4600 余万元;培训中心聚焦业务标准化、资源节约化和共性培训一体化建设;数创中心建立以“两基础、两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全面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公司无惧挑战,全面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国核电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分类精准改革,切实发挥好“三个作用”;聚焦三大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发展的功能性、机制类问题,全力推进改革方案和工作台账的实施;在2023年度国资委专项考核“科改示范行动”中,中核武汉首次获得“标杆”,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公司多措并举,推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中国核电建立以核心能力提升为中心的 “3142”全面对标体系,发布《中国核电 2024 年价值创造行动对标分析报告》;针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高、专利授权数与标杆单位差距较大等指针制定改进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参加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主题分享会,作《中国核电对标引领,创新超越,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持续提升企业形象。 

  展望未来,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表示,中国核电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把握“双碳”发展机遇,坚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乘势而上,高质量完成年度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努力将中国核电打造成为一家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具魅力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货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续写中国核电追求卓越新篇章。

责任编辑:林中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