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港闻 > 正文

同开新篇丨剖析跨代贫穷 学者社工:不能只靠金钱解决问题

2022-06-21 14:21:25大公文汇全媒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一届政府即将上任,市民寄望甚殷,尤其在民生方面,不少人都希望政府解决一些长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当中尤其是跨代贫穷的问题。根据《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香港贫穷人口达165.3万,以香港去年人口达748.2万计算,儿童贫穷人口及贫穷率约为27.4万人及27%,即每4名18岁以下儿童,就有一人是贫穷儿童。政府一直表示重视扶贫工作,但贫穷人口却有增无减(政策介入前),甚至被质疑为“越扶越贫”,到底社会各界如何看待贫穷尤其是跨代贫穷问题?他们又有没有“解决良方”?

邓家彪认为“千人计划”方向正确。(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摄)

  邓家彪:缺乏跨代贫穷追踪研究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扶贫委员会委员邓家彪接受专访时,直指本港连续多年贫穷人口超过100万,情况十分不理想,然而过去处理贫穷问题有如“逐日追影”,相对贫穷的计算方式有其科学性,可是相对贫穷的标准不能准确贴近生活,经常出现不同演绎的争拗,香港又缺乏对跨代贫穷的追踪性研究,仅以每年抽样访问作贫穷报告,以至对于低下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掌握,难以审视交通津贴、低收入家庭津贴等政策方式,是否在实际发挥效用。

  邓家彪续指,贫富差距越见悬殊,雇员收入长期工资增长偏低,大部分的工种加薪幅度都跑输通胀,早年受到政治气氛影响,香港未能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融入发展,中小企及创业者面对资本高度垄断,打工仔女即使有工作亦无法令家庭安稳,亦令家中的小孩得不到优质的成长空间。除了收入问题,邓家彪认为房屋问题是重要一环,小朋友欠缺安居地方,令他们身心发展受到阻碍,一般家庭公屋轮候时间长达6.1年,轮候公屋期间父母担心资产过额而不愿增加收入,这又引致资产不足无法支付首期买楼,陷入“贫穷漩涡”的循环困局,儿童的成长环境无法改善。邓家彪强调,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影响儿童学习,即使勉强完成大学学业,面对学位氾滥,不少人持续升学进修,除了部分尖子外,大部分人都失去向上流的机会,进一步令情况恶化。

  对于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政纲提出建立关爱共融社会,建议推行“解决跨代贫穷试验计划”,为期两至三年,希望帮助1000名住㓥房的初中学生,加强生涯规划,邓家彪认为“千人计划”方向正确,可是受惠者太少,现时㓥房人数已有20多万,住㓥房的孩子亦有5万多人,应将计划扩展至万人以上,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童。

  另一方面,邓家彪指出要解决跨代贫穷问题,必须协助在职家庭、㓥房户、新来港人士及少数族裔,由于他们有结构性不利条件,如何提高这些家庭的收入成为关键,建议政府提高社区讬儿服务,未来的房屋政策需支持“三代共融”,房屋空间尽可以增加;此外,政府亦须检视现行教育制度有否出现垄断的情况,推动事业发展及职业发展放在高中教育内,邀请成功企业及院校帮扶贫穷的地区,市场亦需要做到产业多元化,让学生有更多出路。邓家彪始终认为,长期贫穷问题衍生民心及治安问题,促成过去的社会动荡。幸好,现时社会对于解决贫穷问题都是同心同德,只要政府对贫穷问题精准地投入资源,相信香港有条件解决跨代贫穷问题。

周永新指,与富裕家庭相比,基层家庭的儿童在四个方面都“输在起跑线”。(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摄)

  周永新:基层家庭的儿童在四方面“输在起跑线”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表示,为了做到精准扶贫,我们必须找出社会上真正贫穷的人士,对症下药,其中儿童贫穷问题比较难处理,原因在于儿童不似长者一样可以领取长者生活津贴,他们都在同一基层家庭之内,由于家庭收入不足,令家庭贫穷问题引伸至儿童之上,部份基层家庭安排入住公屋之内,令贫穷情况变得不明显,然而现行政策中能支持这些家庭的政策只有“在职家庭津贴”,可是受惠家庭不过10万左右,远不如长者生活津贴60万人数之多,都令情况变得难以掌握。

  周永新进一步指出,研究发现,与富裕家庭相比,基层家庭的儿童在四个方面都“输在起跑线”:第一,语言能力,富裕家庭由于家中有佣工,生活环境常有机会练习外语,反观低收入家庭儿童不单是英文,连中文的辞汇都比较贫乏;第二,社会视野,中上家庭在子女中小学时期,已能安排他们到外国旅行,可是据他的研究案例中,有些天水围基层家庭竟然一直未走出元朗及天水围以外的地区,对事物看法较之狭窄;第三,社交网络,中上家庭安排子女参加兴趣班,他们的人际及社交网路都是同阶层的人士,而基层家庭则同样只能与基层家庭人士交流;最后是自我形象及信心,研究调查时工作人员曾问及两组不同背景成长的儿童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大部分的富裕家庭的子女都会选择专业性强的工作,包括医生、律师等工作,而不少基层家庭的儿童表示只有稳定工作已经足够,反映他们欠缺向上流的动力及决心。

  对于李家超提出的政纲例如“千人计划”,周永新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一般低收入家庭如果入住公屋,由于租金开支少,父母可以选择投放更多资源给子女,可是㓥房生活环境狭窄,加上租金一般占整体收入一半,儿童可获得资源相应更少,㓥房儿童是贫穷儿童中最需要支援的一群。

  周永新认为,“计划”针对社会最贫穷的一群,相信对他们有所帮助,然而计划公布后,社会各界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提供金钱援助,他认为并非贫穷问题可以用钱解决,改善跨代贫穷需要全方位进行,除了提供上网电脑等物质支援,政府亦需要提供足够的地方让他们温习。现时香港有300多间青少年中心,建议青少年中心开放地方以供㓥房儿童温习,并安排导师辅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安排学习兴趣班及参观,扩阔视野,认真解决儿童“输在起跑线”的四个要点。

乐群社会服务处总干事黄万成表示,政府应成立扶贫办公室。(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摄)

  黄万成:政府应成立扶贫办公室

  乐群社会服务处总干事黄万成,从事社福界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他表示贫穷人口超过100万的情况已经出现多年,市民对此都十分关注,虽然政府不断推动扶贫工作,不过数字却有增无减,变成“越扶越贫”。他表示对即将上任的李家超有信心,李家超出生公屋家庭,明白基层市民的需要,他在多个场合中都表现出对解决跨代贫穷的决心,相信他会发自内心地希望促成结果,对他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份盼望。

  对于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贫穷问题,黄万成关注政府如果有效推展,为了统筹整个工作,他认为政府应成立扶贫办公室、设立扶贫专员,并由司长或副司长领导部门互相合作,结合地区社团工作,令政策更贴地,有时间表及路线图,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解决跨代贫穷问题,政府不能只是以现金支援补贴等介入方式处理,因为这样并不能令基层家庭走出困境,却会令他们造成依赖。

  黄万成表示,政府应该注重如何增强基层家庭的能力及条件,增强改善自身的动机,让他们的子女有能力做到向上流,以摆脱跨代贫穷的情况,自食其力。在这方面社福机构本身可以担当起更多的责任,可是受现行制度影响,往往令社福机构难以发挥作用,以政府委派社福机负责的“就业支援计划”为例,自2003年实施以来,本应是一个良好平台协助家庭持续改善就业及收入情况,但是计划非常规化,时限短,承办机会续约申请又不一定获批,加上工作量庞大,一个社工平均需要应付180个个案,结果令社福机构都自顾不暇,对家庭的支援亦变得不够全面。

  可优化儿童发展基金

  另外,黄万成又指出,发展学生的能力十分重要,现时李家超推出的“千人计划”,由政府及企业设计方案,为1000名住㓥房的初中生提供资助及培训,作为试行计划虽然可以先行先试,可是受惠人数仍然比较少,期望今后可以增加受众;然而,“千人计划”与原有的“儿童发展基金”十分类近,他认为可以推出“儿童发展基金2.0”,优化原有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做到精准的介入,养成儿童从小储蓄等良好习惯,参与班组,扩阔视野,增加他们向上流的决心。

  至于不同的地区社团,黄万成表示它们都有心协助改善跨代贫穷,然而受资源所限,令多个机构变得“有心无力”,例如他所属的乐群社会服务处已经扎根社区二十多年,亦面对同样的困境。为了更好发挥社福机构及地方的力量,长远而言,政府应增加社福界人手,让他们协助儿童成长,并对资源投入上作出良好分配,使真正有需要受助的团体得到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黄万成也认为政府始终需要认真解决房屋问题,让基层市民可以尽快上楼,减少住屋开支;只要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学业及自信心都会得到充分的改善,推出过渡性房屋等措施,并尽量推出不同的政策,也是正确的方向。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冯沛贤报道)

责任编辑:陈运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