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连柱在接受大公房产采访时,就北京住宅升级迭代的优势与特点,从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视角,解读“好房子”标准如何从技术指标转化为老百姓可感知的生活改善。
徐连柱提到,北京“好房子”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高标准建设”为基础逐步升级。“从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到隔声保温、装配率要求,高标准建设已为‘好房子’奠定基础;自去年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龙湖·观萃项目后,‘好房子’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指标,而是转化为老百姓能体会到的实际好处。”
在百姓关切的居住体验上,“好房子”标准带来多方面提升。“原来节能标准是65%,现在提升到75%~85%,房屋更保暖,外窗气密性、隔声效果大幅改善,降噪从30分贝降到15~20分贝”,徐连柱举例。“针对房屋渗漏、卫生间串味等通病,提高管材构件质量和使用年限标准,从‘适用’转向‘高质’,解决老百姓生活痛点。”
全生命周期运维是“好房子”标准的另一大亮点。“过去开发商与物业常‘不交圈’,百姓需求难落实。现在设计建造阶段就考虑后期运维,预留未来20年的需求空间——比如家用电器增量、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化配套的电量与点位,提前对接运营商与使用者需求,让安防、消防、水电缴费等便民服务更顺畅。”
值得关注的是,“好房子”政策还为百姓带来“得房率”实惠。“北京此前要求公共配套(养老、卫生站等)占地上容积率,‘好房子’政策明确这些配套不占容积率,相当于提高了百姓房屋得房率。同时,小区通过连廊、地上地下大堂形成闭环,划分快递通道、垃圾分类等公共区域,既不占用居民使用面积,又让生活更安全便利。”
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徐连柱表示其是对首届的重要升级:“首届聚焦新建住宅,第二届则针对专项客群与类型定制——老旧房改造、养老地产、保障性住房、改善性住房分类施策,把‘好房子’技术推广到更广范围。比如养老地产侧重老人健康设计,旧改注重结构提升,让‘好房子’标准更贴合不同百姓群体的需求。”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北京“好房子”建设的全周期升级,既是对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也是城市住宅品质迈向更高阶的体现。随着“好房子”标准持续落地与迭代,未来将有更多家庭享受到更舒适、更便利、更具品质的居住体验,为北京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