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苏州敢为人先敢拼闯》,苏州“三大法宝”是新时代苏州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
星港街北延项目地处园区,承建跨宁沪高速公路上的第一座双层钢桁架桥,项目通过与11家党建共同体单位共建(圆融),打造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凝聚合力的党建平台,梳理整合优势资源,邀请专家交流、组织观摩学习、探索创新施工技术(创新),收集周边跨沪宁高速钢结构项目的方案进行参考(借鉴),在方案研究、行政许可办理、桥梁拆除、交通导改等方面群策群力,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提前3个月完成主线贯通目标,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赢(共赢)。
星港街北延工程南起沪宁城际铁路北侧,北至阳澄湖大道对接星济隧道,是苏州园区“十二纵十二横”之一的南北向城市主干路,连续跨越和顺路、沪宁高速、扬东路等多条重要交通线路。
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如何既保住经济发展的势头,又维护好苏州水系的生态环境,成为园区一直以来的工作命题。作为承接园区金鸡湖商务区与娄葑北部片区及相城区的市政类项目,星港街北延项目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不断深化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促进项目建设智能化、绿色化,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据驱动,智慧领航
为保护园区生态环境,把星港街北延工程打造成一条功能适用、美观快捷的低碳路,项目管理团队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始终以“绿色标准”践行文明施工,坚持以智慧工地为载体,综合应用AI监控、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施工现场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微细粉尘颗粒物(PM2.5)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将现场信息化数据集成,构建智能远程集中监管体系系统,由“大脑”对数据做出分析判断并预警,构建起覆盖现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实现了施工现场扬尘监测、噪音监测、自动喷淋等智能化管理。
项目管理人员建立危大工程专项管理档案,统一管理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核、查证、验收等环节。根据高大支模、深基坑等环节的施工进度,当某个数据超出设定的安全阈值时,平台可实时预警并进行联动控制,以确保现场的作业精度与效率。
红色引擎,协同共进
项目积极探索党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党建创新的有效途径,积极联动各级主管部门打造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凝聚合力的党建平台。为此项目举办了“党建引领聚合力,共建共享促建设”党建共同体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综合协调、科技攻关、安全护航、主题党日等一系列实效活动,与11家共同体单位共同梳理整合优势资源,在方案研究、行政许可办理、桥梁拆除、交通导改等方面群策群力,多方面体现了互联互通、凝聚合力、优势互补的 “鉴新精神”,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凝心聚力,高效攻坚
作为跨宁沪高速公路上的第一座双层钢桁架桥,全桥施工杆件数量多、吊装重量大,施工工序极其复杂,且要横跨川流不息的宁沪高速公路,安全管控难度极大。项目积极邀请专家交流、组织观摩学习、探索创新施工技术,收集周边跨沪宁高速钢结构项目的方案进行参考研究,原拟定总体施工工艺为全桥三跨一次性拖拉,后经过多次方案比选,最终采用“拖拉顶推+原位拼装”施工工艺,变换工艺后不仅可以缩小钢梁拼装场地,降低拼装支架材料投入,还可以减少钢梁施工对现浇箱梁作业面的影响,最终提前3个月完成主线贯通目标,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赢,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赞誉。
后续,星港街北延项目团队将继续以“鉴新精神”为舵,守正创新,在工程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园区属地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