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起鱼肚白的晨雾中,技术员陈华禄和同事们一起为明日的通车做着最后的巡视。他的工靴碾碎戈壁滩上的薄霜,工装裤膝盖处也沾上了星星点点的露水。“没想到在这天山腹地,在戈壁滩中,这段全长14.5公里,桥隧比高达61.5%,五渡乌拉斯台河、五跨国道216公路、两跨南疆铁路的‘丝绸之路’,明天就要正式通车了。”陈华禄一边巡视,一边和同事娓娓说道。
和往年一样,3月的南疆才褪去一身寒冬的萧瑟,春天悄然到来。前几日的春风吹起了漫天的沙尘,就像又回到了4年前戈壁滩上荒凉无垠的时候。只不过现在,这片戈壁滩上多了一条“钢铁纽带”。
在这里,山堑河谷上的路只能勉强称得上是“路”,很多地方是车辆无法到达的。河谷里面的水是天山融雪汇聚的水,因为常年人迹罕至愈发冰冻刺骨。“4年前找桩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还有大家冻得发紫却相视而笑的脸庞。”巡视时路过河谷,陈华禄轻抚着新建成的混凝土护栏说道。
彼时,大伙扛着仪器、背着图纸和干粮,挽起裤腿,淌过浅滩,徒步前往一个又一个车辆无法到达的控制点进行测量。虽然水寒冻脚,但也能在胡杨树下歇脚时稍微晾晒下沾湿的鞋袜和裤脚。那是大伙最开心的时候,一起丈量大地,绘制着“钢铁丝路”最初的模样。
记忆随脚步翻诵。初至这片戈壁时,大风以及干燥的气候让晾衣绳上的工装不到两小时就风干成“标本”,被朔风裹挟而来的沙尘也让“标本”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恶劣的天气下,皮肤皲裂是常态,极度不适的同事甚至还会流鼻血。但没有什么恶劣的环境是不能克服的。
项目所在地的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即便是初冬时节,夜间最低气温也能直逼零下8摄氏度。大西沟四号大桥现浇段箱梁属于2022年底施工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着来年建设的进度。现浇段所处位置正好是山谷风口段,低温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对工程质量有着极大的考验。
面对现场苛刻的条件,大伙精心研判,编制有效的措施方案,严格执行“双首件制”的管理准则,并采用棉被加电热毯的方法保温,让箱梁“安然过冬”。而在箱梁所处的温暖舒适的环境旁不远,陈华禄和同事们日夜穿着棉衣、戴着棉帽,一直监测着现场温度以及施工情况。
项目最后一段混凝土浇筑当天,陈华禄坚守岗位直到晚上十点浇筑完成。彼时,项目部煮好了热腾腾的面条送到现场,送餐车的蒸汽在月光下化作银色飘带。陈华禄和工人们一起吃着面条,卸去了脸颊上的疲惫。
“前面怎么有散落的木板?”陈华禄一边说着,一边和同事一起把木板搬上了皮卡车。“收工!”巡视完场地的陈华禄一声令下,工人把最后的便道口进行封堵。他忽然驻足,看着逐渐封闭的道口,感叹道:“这一封,这条路就不再是属于我们的舞台了,就像这木板建设完这条路,就该离开了。”
回到项目部,陈华禄高兴地和同事们约着打篮球,毕竟以后可不一定常能见到晚上十点的太阳了——这是独属于建设者的白夜。
4月1日0点,乌尉高速公路这条贯穿“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黄金通道,迎来了首段通车的历史时刻。这天天刚亮,陈华禄照旧来到了工作过4年的项目现场,只是这次,替代他站上高速公路的是南来北往呼啸而过的车辆。
陈华禄看着护栏外侧翻动的梭梭草出了神,当满载天山北麓的优质资源驶向南疆产业园的货车经过河谷地段时,汽笛声惊起栖息在护栏上的鸟群,也拉回了他的思绪。陈华禄意识到,自己听见的群山间的回响,不再只是张骞使团西行的驼铃、班超戍卒夯土的号子,如今又增添了建设者们浇筑出的时代铿锵。(杨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