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正文

《新生》诈骗局中局 复杂人性与悬疑交织

2024-05-30 04: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新生》诈骗局中局 复杂人性与悬疑交织

  《新生》改编自珞珈所著的网络小说《费可的晚宴》,由2023年大热电影《孤注一掷》的导演申奥执导,讲述记者何珊(周依然饰)受邀参加费可(井柏然饰)的追思会,同时受邀出现的还有四位陌生人,他们都与费可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但他们发现几人认识的费可并不是同一个人,围绕“费可”究竟是谁的问题,众人依次回溯过往,逐步揭开隐藏在费可背后的真相。\于 童

  5月11日,国产悬疑剧《新生》在Netflix上线四天便超过霸榜多时的韩剧《眼泪女王》(又译:《泪之女王》)而登顶,成为2024国产剧的一匹黑马。导演运用娴熟的影像叙事技法,在短短10集的剧情里完整巧妙地讲述费可的五段行骗故事,同时清楚地交代他和四位“受害人”的情感关系,并在后段完成故事“罗生门”式的反转。纵然最后的结尾争议较大,但本片依旧可称得上是近年来内地悬疑类型剧中的佳作。

  罗生门叙事 角色塑造丰满

  悬疑片作为重要的类型片种类,在百馀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诸多为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模式,例如“暴风雪山庄”“叙述诡计”“临终线索”等等。《新生》故事的开局便用五位陌生人参加费可在孤岛上举行的追思会将“暴风雪山庄”和“临终线索”两个经典模式进行融合,导演利用观众对“套路”的熟悉简化对细节的交代,让角色迅速进入讲述自己经历的“流程”,这种处理使得剧集叙事的节奏与观众的观影期待相脗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费可这一中心人物上。五位角色分别从各自角度讲述与费可的交往与近几年大热的“剧本杀”模式十分类似,剧集用拼图式的叙事通过几位角色的讲述塑造出费可这一机智、大胆、周密却又贪婪、冷血、残酷的诈骗犯形象,但熟悉这一套路的观众却在警惕着“叙述诡计”的模式,下意识地注意着每一段故事中可能相悖的细节。当众人叙述完毕、貌似最可怜的受害人陈树发(王砚辉饰)揭开费可“追思会”的真相意图对费可痛下杀手之时,何珊(周依然饰)果然抛出反转问题揭开“罗生门”的叙事诡计,再次满足观众的期待。观众对经典悬疑片“套路”的熟悉成为导演把控叙事节奏的抓手,这也是本剧的观众追剧黏性高的主要原因。

  作为本剧的绝对主角,导演在塑造费可这一角色时选择主客观视角融合的模式,即便在故事的前半段这位活在他人叙述中的角色也并非完全的“客体”。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里随着费可的视角观看他布置骗局的过程,导演设置很多细节让观众自发总结费可的人物性格,例如他在将陈佳佳(陈雨贤饰)送进家门后环视富人区的住宅露出憧憬的神色、在程浩(黄觉饰)的猫走失后焦急寻找最终无果枯坐路边的颓丧、在苏倩(彭杨饰)进门前下定决心用剃刀划伤自己手臂的孤注一掷……这些以“受害人”的视角无法窥见的细节丰满费可这一人物在观众心中的形象,让其在游刃有余、贪婪狡诈的骗子形象之外有了更多层次。

  编剧并未给费可这一角色设计过多台词,但这些细节的设计却给观众更多的想像空间,让后半段故事的反转更为可信。

  剧情反转多 结局落入窠臼

  5月15日随着大结局的播出,“《新生》烂尾”的词条迅速冲上微博热搜,追剧的观众对结局的不满直接导致其豆瓣评分跌至7.2分,这对于一部悬疑剧来说无疑是非常遗憾的。很多网友表示难以接受最后对费可的“洗白”是打下差评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以“犯人”作为主角的悬疑片,向来难以避免由于悬念效应造成的罪行转移,使得观众对犯人的道德批判降低甚至对其产生同情、支持情绪的问题。为应对这种现象,创作者们往往会采取讲述角色悲惨的背景和前史的方式对其行为进行一定的合理化,也就是所谓的“洗白”。然而,这一处理方式最大的问题便是容易破坏前序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新生》在后半段的剧情中本就已经通过反转的方式削弱费可主动骗人的“恶人感”,导致其形象与前半段剧情中建立起的样子有所偏差,前史剧情中费可在走上歧路的一段剧情中表现出的冲动无谋则让这个角色的魅力直接大打折扣。应该说,导演在结局的处理上没有做到对悬疑片经典“套路”的灵活运用反而被“洗白”的窠臼所绊,着实是本剧的一大遗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