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梦谈起轻松话题时,话匣子很快打开。
如果用坐标点串联起陈梦生涯轨迹,众所周知,从东京到巴黎的3年,是截至目前这条曲线的谷值。
首次奥运会夺魁后,2007年便入选国家队的陈梦肯定没想到,下一个奥运周期她将面临的是一场怎样的风暴。
东京奥运的高峰过后,低谷到来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预料,包括陈梦自己。新科奥运冠军陷入了“无冠”魔咒。
失利、舆论压力、自我怀疑,这些负面情绪像几堵墙,把在东京夺冠前“一直赢”的陈梦,死死地禁锢了起来。那时,对于巴黎,她的认知是:没有希望。
一个人待在房里,关上灯,周遭漆黑安静的环境才能让陈梦觅得安全感。最初说着“不在意”,但某一瞬间,她突然意识到,那些批评的言论,影响到自己了。微信之外,她卸载掉了所有社交软件。
很多人记得陈梦的霸气宣言,“球拍握在我手上,你们说什么又如何呢?”心底的“不服气”让性格直爽的青岛女孩开始在围城的缝隙里找寻出口、拽出自己。她一次次找朋友聊天,用最传统的解压方式倾诉着内心。
在害怕比赛、不想放弃的夹缝中挣扎后,陈梦等来了曲线斜率转为正的拐点。
釜山世乒赛女团决赛,陈梦在负于日本球手早田希娜后完成了自我救赎,决胜局战胜了比自己小15岁的新星张本美和。擦拭着眼角泪水,被压在水面下许久的陈梦久违地吸吮到了空气。
调整心态迎接未来
“每次奥运会的最后一分球。它是接近胜利的,最后一分结束时,相当于这4年过去了。”对于印象最深刻的比赛,陈梦没有将其固定在某一场,而是拉长了时间线,以周期为单位审视自己。
在不同年龄阶段里,陈梦总想去尝试各种发型。这是她调整心态的外化体现,期待着下场比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