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体育 > 正文

浸大港漂生傅容 全运当实习记者延续体育情缘

2025-11-11 05: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曾参加三项铁人比赛的傅容,在全运会期间当实习记者。

  【大公报讯】记者邱梓茵报道:本届全运会,不仅有香港高校的体育健儿参赛,亦有运动员出身的新闻系学生出任记者,为大家带来精彩赛事访问。

  在2025亚洲三项铁人半奥运距离锦标赛夺冠的傅容,同时也是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组3年级学生。作为全运会实习记者的她,将发挥双重身份优势,负责全运会香港赛区与广州赛区的体育报道。“我曾觉得体育竞技过于残酷,运动员总是在挑战身体极限,似乎‘违反人性’。运动员的分享,让我逐渐理解、体会到‘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价值感。”日前她接受《大公报》访问时如是说。

  在三铁领域露锋芒

  傅容是土生土长的广州姑娘,2023年通过优异的内地高考成绩敲开浸大之门,顺利入读浸会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组别。对她而言,香港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开启多元发展的起点。自此,傅容延续自2022年伤病退役后对体育的热情,开始在香港与广州两地开展三项铁人训练。她在今年的多项地区性三项铁人赛事中屡获佳绩,包括香港青年三项铁人挑战赛季军、广东省三项铁人锦标赛青年组第4名。

  尽管在三项铁人领域初露锋芒,但傅容并未急于确定专项发展方向。本届全运会,她选择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负责全运会香港赛区与广州赛区的体育报道。“香港赛区的单车(公路)、三项铁人、马拉松,还有广州赛区的田径项目,都是我重点关注的领域。”傅容表示,运动员的经历让她在报道中更具优势:“其他记者可能会问运动员‘今天心情如何’、‘在香港吃了哪些美食’,但我更关心他们‘比赛前如何调整状态’、‘面对强手时的战术规划’,这些只有真正体验过训练的人才更好理解。”

  在“专业运动员”为她打开体育记者第六感的同时,也给她设下难题:如何将专业运动员的敏锐感知、触觉传达给观看新闻的普罗大众。傅容直言,自己没少在此处下工夫。除了“体育迷”关注的比分战术,她亦会关注运动员的个人故事──譬如在赛事中需要克服的心理困难,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强、更好”,这些都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克服过困难的普通读者能够共感的部分,“我们要保持专业性,然后也要能够把大众想要的、跟体育相关的东西传达给他们。”

  作为学生、运动员兼实习记者,傅容在时间分配上要求较高。赛季期间,她的训练时长通常高达每周21至23小时。她的“时间管理秘笈”,从每周日晚的规划开始。“关键在于主动地规划(active planning)。”傅容说,“提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将时间分成块状,主动规划,而非让大脑处于无序状态。”比如当周有论文任务时,她便会一边进行长达5至6小时的室内骑行训练,一边“脑子不停动”,针对性地梳理出写论文的任务推进思路、细节规划,“不用让自己那么累──这种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时间,还能避免精力的浪费,我认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应当有科学依据支撑。”

  在2022年由于伤病无奈从七项全能退役后,傅容对于是否坚持体育生涯曾有过摇摆。2024年,浸大主办的巴黎奥运会主题分享会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来自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现场分享伤病康复、坚持训练的故事,让傅容深刻理解竞技精神,更加坚定自我,“我曾觉得体育竞技过于残酷,运动员总是在挑战身体极限,似乎‘违反人性’。运动员的分享,让我逐渐理解、体会到‘推动人类运动进步’的价值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