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两位全运会义工林明明(左)与陈嘉琪同样在剑击赛事中负责观众服务工作。\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第15届全运会如火如荼展开,为确保赛事顺利开展,香港赛区早前选拔出1.65万名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义工,组成香港历来最大的义工团队。在这些香港“小海豚”中,有拥有十八年经验的资深义工,自2008年北京奥运加入义工行列至今,一路以热情服务收获感动;亦有年仅16岁的中学生做足准备,希望令各地来港观赛的旅客,对香港留下热情亲切的第一印象。\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林明明:喜欢一句“辛苦晒”
“义工服务已经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页,每一次参与都是珍贵的回忆。”资深义工林明明向记者分享自己长达18年的义工经历,从2008年北京奥运,到正在举办的全运会,她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林明明的义工缘始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当时她去澳洲探亲,正赶上奥运,“当时看到那些义工,每个人除了亲切的笑容,更带着一种光荣和骄傲的光彩,我当时很受触动。”她下定决心,当中国举办奥运时,一定要去做义工,最终等到北京申奥成功,她经过多重考试,从7000多人中脱颖而出,在2008年成为250名前往北京的香港义工之一。
难忘京奥市民热情
林明明回忆,当时曾在奥运村负责后勤服务,后转至媒体中心工作,从开幕坚守至闭幕。奥运期间,北京民众对义工的敬重让她铭记至今。当时义工需自费往返机票、并需交费住宿,一次她与同伴结束工作后坐的士返回奥运村宿舍,司机得知他们是自费来京服务的香港义工后,竟然即刻将咪錶收起来,“他当时说‘我不可以让你免费,但我就收到这里为止’,令我们特别感动,本以为做义工服务自己开心就好,没想到非服务对象都对我们态度这么好!”
此后多年,林明明先后参与广州亚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多项大型赛事的义工服务,还曾带领香港义工队赴山西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的义工工作。
支撑林明明长达18年义工路的,是服务对象的一个笑容、一句“辛苦晒”,也是帮助他人后的内心充实,“最重要是一个‘服务心’,不计较回报”。此次她负责剑击赛期间的验票、接待及观众服务等工作,“国家信任香港才会给予承办机会,我们要以最好的状态展现香港形象。”
陈嘉琪:展现青年人的热情
中五学生陈嘉琪今年16岁,却已拥有六年义工服务经验。从小学时期的长者探访到即将参与的香港全运会义工服务,她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在奉献中收获成长与感动。
陈嘉琪的义工之旅始于小学五年级,最初是跟随学校和女青等机构参与活动,“小学时就特别喜欢与人聊天,帮助别人的时候好有成就感。”一次班级安排的长者探访中,她凭着活泼的性格与长者畅谈甚欢,老师称赞“想不到你‘把口咁劲’,令长者这么开心”,更让她坚定了继续做义工的想法,后来她又参与校内外各项义工服务,包括参与龙舟、排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服务,累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
义工服务将心比心
义工服务不少经历让陈嘉琪印象深刻和感动,她一次社区家访,初时服务的长者抗拒沟通,但在几位小义工的坚持下,大家一起食饭饮茶,长者也慢慢打开心扉,愿意讲出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回忆,和曾患抑郁症的痛苦经历,“当长者主动分享自己伤痛时,我作为义工,也深深感受到被信任的重量,也更让我明白,义工服务就是将心比心,真正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服务才有价值。”
对于义工服务的意义,陈嘉琪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义工服务不是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其中的意义和乐趣。”
在此次全运会期间,陈嘉琪负责剑击赛的观众接待、问题解答等工作,她做好各个方面的充分准备,包括提前下载翻译软件,以帮助非中英文国家的旅客,并提前熟悉场馆出口及地铁路线,确保能解答观众疑问。“能参与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是我的荣幸,更是港澳与内地团结的见证!我希望让内地以及其他国家的观众,看到我们香港青年待人接物的热情,以及香港办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