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体育 > 正文

大公时评/十五运会气象万千 融合发展势如破竹

2025-11-22 05:02: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在深圳举行盛大闭幕式。海天为幕、星辰大海的动人氛围中,一届饱含浓浓科技感和大湾区元素的盛会圆满落幕。这必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盛会,其最大的亮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举办大型赛事,也是全运会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体育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在一起,让本届全运会有了非凡的意义。

  中央把举办十五运会的重任交给粤港澳三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开幕式,并在此期间两次就推进大湾区建设做出重要指示。这既是对全运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殷切期望。十五运会不仅是全运会66年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新起点。闭幕之际回头看,三地携手合作,无缝对接,留下了宝贵的“全运经验”。

  “量质”齐升,香港喜获大丰收。首次参与承办全运会的香港,派出了包括602名运动员的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也收获了历史最好成绩。不仅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新高,更实现了多点突破。9金2银8铜的优异成绩,除了来自传统优势项目自行车、帆船等,还在游泳、击剑、网球等多个项目上实现奖牌“零的突破”,涌现出了麦世霆、黄泽林等新星,展示了香港竞技体育未来摘金夺银的巨大潜力。这背后,得益于专业化训练体系的完善和体育科学的深入应用,也体现了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

  除此之外,香港在群众体育和志愿服务上,也赢得了两块场外“金牌”。81岁的香港队阿伯张耀钊,虽然在全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中止步于小组赛,但是每一个关注赛事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本届全运会最年长的运动员。除了史上最大代表团,香港还组建了超过1.6万名志愿者的义工团,其中15岁-17岁的青年义工超过1000名,他们以热情、专业的服务,为香港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打破隔阂,拉近人心距离。从2021年获批承办,到如今胜利闭幕,经历了四年多时间,粤港澳三地围绕一个项目协同奋斗,无形中也拉进了人心的距离。有媒体形容,跨地区的“无感通关”,穿越的不仅是物理意义的关卡,也有曾经存在的心理距离。

  开幕式上,广东、香港、澳门代表团肩并肩走进会场,三地运动员共同点燃全运圣火。赛事期间,香港超过1.6万名义工团,和澳门3500名志愿者队伍,为在港澳比赛的三地运动员提供细致、周到服务。“一小时生活圈”拉近三地间距离,也促进了运动员之间的交流。香港网球“一哥”黄泽林表示,他和内地选手都是熟悉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练球。香港棒球队队员冯安生认为,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像是他的“半个主场”,他看到广东和香港队球迷都为他助威。

  这段时间的香港街头,全运元素随处可见,和本港另一件大事立法会选举的海报互相辉映。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成为新晋“网红”,生产厂家加班加点赶工。这些动人的场景,让几年前反中乱港分子制造的分裂和隔阂,显得恍如隔世。

  机制创新,加速“硬联通”“软连接”。十五运会比赛项目分布在三地19个城市,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城市覆盖最广的一届。赛事期间,仅各参赛队成员就有上万人次往返于粤港澳之间,整个大湾区客流量数以千万计,其中公路自行车、田径马拉松等项目更是以跨境形式举行。其间既涉及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的高效流动,也涉及不同机制、规则和法律体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说走就走、无缝衔接,这背后离不开规则机制的协同创新。粤港澳三地经过一年多论证、上百个方案、无数次沟通,采用多项便利措施,创造了跨境比赛选手“无感通关”新模式。赛事期间,香港警队也多次采用“滚动式封路”策略,兼顾了举办赛事与市民出行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像“刷脸”通关这样的新举措,在全运会前夕已经被用于普通游客通关。推而广之,像无感通关、监管互认、部门协同等经过大型赛事检验的成功做法,可以考虑形成制度,运用到三地未来的往来交流中,让更多民众享受改革和创新成果。

  粤港澳三地联办全运会,相当于一次集中演练和压力测试,加速了三地的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了不同制度和法律体系下规则机制的“软连通”。为落实总书记“打造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要求,迈出坚实一步。通过举办这届全运会,香港不仅与广东和澳门一起展示承办大型赛事的强大能力,也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盛事之都的地位。

  盛会已经落幕,而大湾区融合发展新阶段的大幕则刚刚拉开。十五运会除了留下的场馆、设施等可以继续发挥长期效应,更留下了团结协作、人心相通、机制创新等“全运经验”。这是本届全运会留给粤港澳三地的宝贵财富,必将成为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