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体育 > 正文

“全运之最”系列 长青老将/跨越岁月坚守拚搏 “常青树”闪耀全运

2025-11-25 05:02: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跨越岁月坚守拚搏 “常青树”闪耀全运

  最多金 “五朝元老”汪顺共摘19金

  11月17日,十五运会游泳赛场见证了载入史册的一刻。31岁的“五朝元老”汪顺以4分14秒90的成绩斩获男子400米混合泳金牌,将个人全运会金牌总数定格在19枚,成为全运会史上夺金最多的运动员,无可争议地加冕“全运多金王”。

  汪顺的全运会之旅始于2009年。从2013年十二运会初露锋芒豪取5金,到2017年天津全运会4金卫冕,再到2021年陕西全运会狂揽6金追平纪录,如今粤港澳全运会收获4金,汪顺用12年光阴完成了从青涩少年到泳坛传奇的昇华。

  本届全运会的男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上,汪顺后程逆转夺金。登颁奖台时,直播镜头清晰可见,他面对泳池和观众,眼中泛着泪光,缓缓弯下腰,深深鞠躬。对于弯腰动作为何迟缓,汪顺解释,因为腰伤,比赛之前的午休,醒来后几乎无法起身,后来队医临时采取措施,才得参赛,出水后疼痛难忍。

  最坚持 巩立姣强忍痛楚膺5连冠

  11月16日,本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铅球作为冷门项目,却吸引了万馀名观众到场,不少人是奔着一个人而来。当现场播报巩立姣出场信息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比赛中,她前三投便凭着19米以上的成绩确立领先优势,最终以19米68的绝对优势夺金。

  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膝关节存在严重伤病,为了能够走上十五运会赛场,她打了3针封闭。

  2007年,巩立姣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时才18岁,2008年首次参加奥运会获得铜牌,开启了长达十馀年铅球领域的统治。在全运会赛场上,从2009年十一运会首夺金牌到2025年十五运会卫冕成功,20年运动生涯,她经历过伤病缠身的低谷,也度过状态波动的迷茫,更面临过年龄带来的体能挑战。

  如今,作为本届全运会年龄最大的金牌得主之一,36岁的巩立姣创造了全运会史上的奇迹─蝉联5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冠军,成为该项目首位5连冠得主。

  最不捨 石智勇俯身深情吻别槓铃

  11月17日,十五运会举重男子73公斤级决赛落下帷幕。奥运会冠军石智勇代表浙江队出战,以抓举161公斤、挺举185公斤、总成绩346公斤的稳定表现,成功摘金,实现全运会3连冠。

  完成最后一次试举后,32岁的石智勇没有立即离场,而是俯身将脸颊贴近槓铃,深情一吻。这一吻,饱含了他对22年朝夕相伴的槓铃的不捨,更是对所有伤病与煎熬的和解,也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付出。从年少时的懵懂追梦到成为举重名将,石智勇用顽强拚搏诠释了“中国力量”。

  这位征战3届全运会的老将,曾两夺奥运冠军、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是中国举重队的领军人物之一。从2013年进入国家队开始,伤病就一直困扰着石智勇,每一次冲击奖牌,他除克服槓铃重量,同时要去对抗伤病,每一枚金牌都是极其不易。

  本届十五运会,他告别职业生涯舞台,湾区观众也纷纷前来见证这位传奇名将的最后一战。

  最完美 马龙实现全运金牌大满贯

  11月20日,在十五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由马龙、王楚钦领衔的北京队以3:1战胜樊振东、许昕坐镇的上海队。这是北京男乒继1993年第7届全运会后,再次获得男团冠军。这场巅峰对决中,37岁的马龙在双打、单打中独得两分,顺利完成最后一块金牌拚图,完美实现全运会金牌大满贯。

  乒乓球赛场上,马龙创造了一项难以覆製的纪录─成为全运会史上首位参加6届赛事的乒乓球运动员。从2005年十运会首度登场,到2025年十五运会率领队伍冲锋,20年间,从青涩稚嫩的少年成长为国乒的领军人物,马龙的成就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仍显单薄。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马龙助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赢得团体金牌,这也是他个人斩获的第6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与世界杯的赛场上,他成为首位实现双圈大满贯的选手,并被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官方认定为乒乓球领域的“GOAT(史上最伟大球员)”。

  最传承 苏炳添专注青年人才培养

  十五运会田径比赛11月20日在广东奥体中心迎来最后一个比赛日。当日举行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上,36岁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完成“最后一舞”,广东队以38秒71获得第4名。苏炳添赛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现场4万多名观众齐唱《讲不出再见》。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苏炳添以9秒99成为首位百米突破10秒的亚洲本土选手。2018年三度刷新男子60米亚洲纪录,并在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摘银,创造中国短跑历史。同年以9秒91两度追平亚洲百米纪录,雅加达亚运会以9秒92破赛会纪录夺冠。2021年东京奥运会以9秒83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并在东京奥运率队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铜牌(递补)。

  让人欣慰的是,苏炳添不会离开心爱的短跑事业。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将成为他新的舞台、新的跑道。他承诺,将助力更多青少年完成短跑梦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为“中国速度”再加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