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本篇自《论语》选出八章书,让我们认识一下孔子对“君子”的看法。
第一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
君子要敦重、厚重,否则便没有威严。“学则不固”有出现两种说法:一说“固”是“蔽固”,连上文,指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威严,但通过学习,就不会蔽固了;二说“固”是“坚固”,连上文,指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如此,所学习而得的,都不坚实。君子以忠信为主,不以不如己者为友;有过失,不可稍存畏难之心,马上改过。
第二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以君子、小人对比,说明两者心貌的不同。我们要分出哪些人是君子,哪些人是小人?往内,要看其心术;往外,要观其气象。君子循着天理而行,心中无所挂累,生活上随遇而安,不愧不怍,自然宽舒自得,所以说“坦蕩蕩”。小人则心存侥倖,长被私欲影响,自然患得患失,心神不宁,陷入思虑愁苦的境地,所以说“长戚戚”。
第三章: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是孔子弟子,其兄长桓魋是宋国的大司马,有意谋害宋景公。司马牛知道后,不知如何是好。这次他问孔子怎样算是君子,孔子以“君子不忧不惧”回应。司马牛心有疑惑而追问。孔子可能也听闻子牛的处境,便藉机劝勉和鼓励。君子经过自我反省,无一丝的疚病足以连累己心,纵然发生意外的事,又何忧惧之有?
第四章: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孔子在此说明君子和小人用心的不同。君子处世,见他人之美则施以诱劝奖掖,务使其人之美更进一步;至於见人之恶,则以规劝,务使其恶遏止消失。小人则与君子相反,见人之美则妒忌,见人之恶,则迎合包容。
第五章: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孔子以君子言过其行为耻辱,勉人言行相副。说话出於口,易放难收,所以君子必慎言;行动做事,重在实践,稍有怠惰,便难成功,所以君子务求敏行。说到做到,自然最理想;说到而做不到,此君子引以为耻!
第六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强调君子以义为做事的本质。至於如何将“义”实践出来,孔子提出三点:以礼去行义,以谦逊表现义,以诚信成就义。能够以“礼”、“逊”、“信”三者来发扬“义”的本质,才是真正的君子!
第七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指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没有能力,不会忧虑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君子有自知之明,倘若自己有能力而一般人不知,贤德的人会知,就算贤德的人一时不知,后世自然会知,所以有能而无人知,对君子而言,是不以为患的。
第八章: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这章书论君子、小人的人品。“求”,这裏训为“责”。君子凡事反省,有过必先自责而后改,小人则凡事推卸责任,有事则诿过於人。
总言之,孔子论君子的说话,可从三方面了解君子的表现和修养:在处事方面,君子会莊重认真,知错能改,言行一致;在待人方面,君子会结交良友,乐成人之美,出言谦逊,表现诚实;在内心方面,君子会坦蕩舒泰,不忧不惧,坚守礼义,并时加反省,严以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