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比喻平起平坐,能力或地位相当,彼此对等。
出处: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
──《莊子.渔父》
古文释义:
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音剩),千乘为兵马千辆,万乘为兵马万辆。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指代国君、国王。
倨傲:亦作“倨骜”,形容傲慢不恭。
拏:动词,执持,拿着。
磬折:屈身如磬,以示恭敬。
太甚:太过分,太厉害。
典故:
有一次孔子随弟子在杏坛,碰见一位白髮苍苍、学识渊博的渔父。渔父得知来者是孔子,便问孔子以何“道”修心养德及爵号,孔子的弟子回之曰:“我家先生忠信仁义,他的一言一行对天下都是有利的。他既无封爵,也无参政。”渔父笑道:“这样说来仁则仁矣,但只怕是劳累身心,偏行仁爱,与我追求的道相差太远。”
弟子们感到奇怪,便把渔父的话转告孔子。孔子听后十分诧异,便快步追上渔父,请教他所说的“道”。渔父被孔子真心求知的诚心所感动,便回答了一番社会运转众人应各司其职的道理,认为孔子无君侯之职、臣子之份,企图用礼乐感化天下所为是不自量力。说罢渔父便转身离去,孔子想再上前多请教他一些道理,没想到他并无理会,撑船而去。
孔子相当敬重这位渔父,站在岸边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后才离去。他的学生子路无法理解老师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渔夫,便问:“学生侍奉老师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没见过有人这样对您。以往天子诸侯接见您,没有不以相称的礼节对待,您总还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这位渔夫对您无礼,您却弯腰屈身,对他如此恭敬,有点不合理吧?”
孔子便趁机教育子路:遇长者不敬是无礼,遇贤者不尊是不仁。人无贵贱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抗礼”指诸侯以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以平等的礼节对待孔子。后来“分庭抗礼”这句成语就从这裏演变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亦用於比喻两者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