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粤读古诗文/曹操《短歌行》叹时光易逝贤才难求\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粤语正音推广协会主席 招祥麒博士

2021-03-16 04:25: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上,由汉代五言诗兴起以后,像《诗经》的四言诗已少人学习,就算有所製作,多是质实无文,可读性不高。像曹操(155-220)的四言诗,算是异军突起了。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20岁举孝廉为郎,后任兖州牧,逐步打败北方的势力,并挟持献帝(刘协,181-234)以发号施令。建安十三年(208)成为丞相,同年赤壁战中受到挫败,形成与刘备(161-223)、孙权(182-252)鼎足天下的局面。虽然还致力於统一全国,但至死也未能实现。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原是乐曲的名称。原始的《短歌行》乐曲的歌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短歌行》,就只有曹操利用此旧题拟作的两首,以下是第一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32句,分为八章,每章四句。大家从韵脚的转换已可分别出来。从内容上分析,每两章一解,分作四解。

  第一解前八句,写功业未成的苦闷。宴会中,曹操表示对着美酒,应当放歌;原因是人生苦短如“朝露”,乃不期然产生“去日苦多”之叹。“去日苦多”,意味着年纪渐老、来日不多了,可是曹操的理想未竟全功,即使是慷慨高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忧思,那只好借酒浇愁了。“唯有杜康”的“杜康”是人名,相传是古代最早酿造酒的人,所以后世以“杜康”来借代“酒”。

  接着的八句是第二解,写思慕贤才。“青青”两句,引用《诗经.子衿》的句子,而《子衿》诗跟着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表达对“贤才”的思慕,但其实隐含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意思,因为曹操求才,事实上不可能逐一寻找,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向贤才呼籲:“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麼不主动来投靠呢?”可是,曹操思慕的贤才不曾来,他只有发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之叹了。“呦呦”四句,全用《诗经.小雅.鹿鸣》成句。《鹿鸣》,《毛诗.序》说是“燕群臣嘉宾也”,可见《鹿鸣》有可能是周文王(姬昌,前1125-前1056)以燕礼飨群臣时所奏的乐章,曹操暗以周文王自比,视贤才为自己的嘉宾,一旦贤才来归,也必宾主投契,欢乐无穷。

  “明明如月”至“心念旧恩”八句是第三解,写贤才难得。“明明如月”,曹操运用比兴的手法,将人才喻为天上的明月,“何时可掇”,什麼时候才能把明月摘取下来,意即在什麼时候可以将贤才延揽过来。明月既不可摘,即贤才也未能延揽,於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四句,写曹操的想像和期待:穿过田间交错的小路,远方的宾客屈驾前来问候。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宾主都倾诉着往时的思念。“契阔”,多理解为偏义複词,其义为“契”。

  最后八句为第四解,揭示本诗的主旨。“月明”两句,曹操以“乌鹊”比喻贤才,“南飞”,指由於中原大乱,大量贤才南迁。“绕树”两句,是对贤才的呼唤,南飞的乌鹊绕树多遍而找不到可依靠的树枝栖息,曹操暗示“我枝可依”的意思。他呼唤贤赶快来归:高山不嫌弃寸土,才会越堆越高,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日见深广。他像周公(姬旦,生年不可考-前1105)一样礼贤下士,希望天下的贤士都来投奔。“周公吐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据说周公为了接纳贤才,曾“一沐三捉髮,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曹操运用这个典故,目的在突显求贤若渴的心情。

  总言之,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慨叹时光易逝,渴望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可视为一首求贤歌,精神上与他的“求才三令”,如出一辙。

  在写作手法上,《短歌行》四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立意深远,情悲而壮,加上善用比兴,使情与景融合无间,而用典贴切,令诗意含而不蓄,耐人寻味。无怪乎很多文学家、小说家将《短歌行》演绎加工,推波助澜,使其成为千古以来家传户晓的作品。

点击排行